Partial

「混針」成效及副作用 仍待比較研究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3/29

分享:

分享:

香港疫苗接種計劃已進行接近一個月,連日來專家已陸續向公眾闡述接種兩劑疫苗的重要性,而由於接種率仍然偏低,只得不夠5%的市民接種,很多專家和醫學界領袖紛紛呼籲市民盡快接種。雖然有不同人士因接種疫苗而引致各種輕微甚至嚴重「異常事件」個案,但現時仍未有個案證實與疫苗接種有直接關係;而根據臨床數據,注射第二劑疫苗後產生的反應一般較大,但由於只接種一劑疫苗的實際效用較低,抗體數量亦不能持續,市民如第一針順利接種,便應準時接種第二劑疫苗。

實際效用 非疫苗唯一成績表

由於科興和復必泰疫苗均在香港作緊急使用,其中科興的第三期臨床數據亦較遲公布,數據並未完整,相信隨土耳其和巴西以外的數據陸續出爐,以及內地開始為年長居民接種更多科興疫苗,其實際效用及副作用的數據將會更準確。

很多人以為實際效用(efficacy rate)是每種疫苗的唯一成績表,實際效用愈低,愈無法避免感染新冠肺炎。要知道每種疫苗進入市場前均需要作臨床測試,以第三期的臨床測試最接近推出市場,故測試對象大多為健康的成年人,而進行不同疫苗臨床測試的時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亦最為關鍵,以在外國進行測試的復必泰疫苗為例,臨床測試大約是在美國夏季進行,那時候美國疫情並未進入失控的階段;至於最近被批准使用的強生疫苗,則大約在秋冬季進行臨床測試,當時美國的新冠肺炎患者數以百萬計,而從流行病學來說,兩個時期最流行的病毒株並不相同。

留意染疫後 病情嚴重性比較

臨床測試一般將研究對象分為兩個群組,一組接種測試疫苗,另一組則接受安慰劑注射,比較兩組指定時間內的感染率以及嚴重性,而得出測試疫苗的實際效用。當然,實際效用愈高,證明測試群組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保護作用愈高,但除了實際效用數字,亦需要注意兩群組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嚴重性的比較,因為除了能否有效抵禦接種者感染新冠病毒外,更重要的是能否減低感染後的嚴重性及死亡率,把新冠肺炎減弱成普通感冒一般,亦是疫苗的重要功能。觀乎外國現有的數字,現時包括香港與外國所接種的疫苗,均有效控制感染後的死亡率和嚴重性。

事實上,直至3月,全球已有12種疫苗被不同國際機構批准採用,更有300多種疫苗分別在臨床一至三期進行測試,疫苗整體供應量相信足夠全球不同國家的人士採用。根據數據,現時全球已有高達4億多劑新冠疫苗在作注射,而卻有高達100億劑疫苗的定單需求,當中一半以上是來自高收入國家。雖然有過百間藥廠陸續投產,全球仍有一些地方分配不到足夠的疫苗。

現時香港所訂的疫苗由滅活疫苗、mRNA疫苗,以至病毒載體疫苗均有,各自的科研數據均證實,對控制新冠病毒有足夠功效,雖然實際效用及副作用率並不相同,但市民可根據科學數據與研究,配合自身年齡、體質、感染風險等自行判斷,選擇最合適的疫苗。

根據鍾南山院士以及一些專家學者的看法,現時的研究缺乏接種單一疫苗和接種兩類或以上不同疫苗的功用比較,而利用不同原理來刺激身體製造新冠病毒抗體亦有一定道理,現時香港大學及其他國家亦開始研究,接種一種或以上疫苗在抵抗新冠肺炎的成效及副作用上有否差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市民將會有一個更肯定的答案。(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香港疫苗接種計劃由於只得不夠5%的市民接種,很多專家和醫學界領袖紛紛呼籲市民盡快接種。(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