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西九文化區 世界級大白象
發布時間: 2021/04/20
西九文化區佔地約40公頃,除了是個沙塵滾滾巨型地盤,更象徵一個難以落實的文化藝術願景。自1998年第一屆特區政府提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這個「偉大」構想開始,23年來,「西九」久不久便會因為各種負面新聞進入大家的視綫,包括超支、工程延誤、設計比賽涉嫌利益衝突、棄用得獎天幕設計、涉嫌官商勾結、規劃推倒重來、管理局行政總裁屢換人、承建商財困,到林太引入故宮博物館的「滴水不漏」等等,真是「目不暇給」、「精采絕倫」。
負面新聞不斷 屢起爭議
最近,因為M+博物館已購入的藏品中,包括藝術家艾未未的爭議性作品,「西九」又再引起爭議。
回顧歷史,「西九」真是「回歸咁耐搞咁耐」,可謂陪着港人成長。最初有意見認為,香港在回歸後缺乏大型新景點,難以吸引更多遊客,向特區政府建議打造全新的文化區,建議把香港發展為亞洲文化藝術中心。曾蔭權上台後,好大喜功的他正式把「西九文化區」列入《十大建設計劃》(2007年《施政報告》),並且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成立了法定機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注資216億港元作「西九」發展之用。
打造真正文化區 非只靠「落石屎」
注資天價巨款就能成事嗎?當然不是。環顧世界,要建設文化藝術區絕非易事,甚至不是有錢就能成的事,很多藝術區都是因為文化人、創作人聚首一堂,經年累月才有機會發展成藝術區的。巴黎左岸的發展便是如此,那裏散發着自然、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咖啡館、美術館、博物館漸漸林立,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先興建高大空的建築群,夾硬打造一個藝術區的。
可惜特區政府官員只有興建硬件的經驗,不明白真正有吸引力的文化區不可以只靠「落石屎」造成。成功的世界級文化區需時浸淫、成長,更重要的是要有內涵,而若是要有內涵,例如世界級的名畫、雕塑等展品,價值都是天文數字,不是立法會撥款數十億便足夠。
當時特區政府已意識到,環顧世界各地的經驗,很多文化設施都難以自給自足,需要大量捐款或政府補貼,因此使出慣常伎倆,以做地產項目的心態,企圖以地養藝術,斥巨資聘請顧問公司做研究,用靚地收益吸引地產商包銷、負責發展,建博物館、大廈、住宅、酒店等,不過後來又因為官商勾結等指控,特區政府迫於無奈,才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繼續推進計劃。這些年來9,管理局行政總裁已經換了4位,「西九」真是多災多難,繞過的路特別彎。
佔地6萬平方米 M+配套何來?
「西九」至少有兩隻大白象,其一就是定位為全球最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M+博物館。
M+博物館耗資49億港元興建,佔地6萬平方米,樓高18層,比香港其他博物館的地方加起來還要大,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建築包括33個展廳、3間影院,還有演講廳、學習中心、圖書館、商場等等。如此宏偉的硬件,如此多的展覽空間,軟件要怎樣配套?哪來那麼多展品?又哪來那麼多人流?
文化藝術圈的朋友大抵都知道藝術無價,經典作品更是有錢買不到,例如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名畫《伊吾閭瑞雪圖》,拍賣價高達1.6億港元(2019年),「西九」即使花盡特區政府注資的216億港元,也買不到多少幅。而除了拍賣、有收藏家捐出或借出藏品,根據國際做法,博物館之間依靠交換藏品系列來活化交流,讓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都有機會欣賞這些作品。
收集藏品程序標準 需全面檢視
可是香港的藝術歷史不長,本身沒甚麼具歷史或價值連城的作品和其他博物館交換;即使有香港收藏家珍藏了例如Andy Warhol或David Hockney等等的名畫,卻鮮有捐出或借出展覽。因此,「西九」採用大批購入的方式引入藝術品,也是藝術圈慣常做法。
2012年,瑞士收藏家、前駐華大使烏利希克(Uli Sigg)半賣半送,以1.7億港元把估價共13億的1,510件藏品交予M+博物館,未料會引發藏品爭議。
M+博物館將於年底開幕,將展出8,000件藝術品,今次的爭議正好提醒特區政府,要全面檢視採購或收集藝術藏品的程序及標準,並且要在政治與藝術之間取得平衡。此外,未來如何吸引人流、如何教育港人欣賞藝術,才是真正的考驗,否則M+博物館將會淪為另一個空洞打卡地。
「西九」的第二隻大白象,便是戲曲中心。
首先,和M+博物館一樣,戲曲中心也是頗為高大空的建築。戲曲中心佔地14,000平方米,樓高8層,造價由2006年估算的13億港元,暴增至2011年的27億,最後又為了節省成本而減省了某些樓層,認真諷刺。
設計離地 戲曲中心定位模糊
另外,建築設計刻意把大劇院設置在頂層,原意是讓來客像逛商場那樣慢慢逛到頂,可是這與世界上其他大劇院的入口設在地面那層的做法背道而馳,戲曲中心的「吊腳」地點再加上這離地設計,對於傳統粵劇觀眾,特別是長者而言,實在非常不便。
第二,戲曲中心定位為「為戲曲而設的世界級表演場地」,就連場租也十分世界級!一日場租高達7萬港元,比起文化中心的2萬元及高山劇場的8,000元貴得多,以一般劇團一晚表演票價收400、500元計,根本連場租也負擔不起。目前,康文署對於某些類別或表演項目設有豁免場租等優惠,以鼓勵及推動劇團發展,但是「西九」在這方面未有明確政策,變相把本地中小型劇團拒諸門外。
更重要的是,戲曲中心定位模糊,未來的方向難以確定。所謂世界級的離地配置未能吸引本地傳統粵劇觀眾、世界級場租又吸引不到本地劇團租場,因此開幕以來,場地租用率並不高。若要持續邀請世界級劇團來港表演,那麼各類成本及經費將會十分驚人,「西九」將如何開源?
若道戲曲中心是要開拓新的路向、新的表演方式、新的觀眾群,那將會是甚麼呢?目前似乎未見方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戲曲中心的管理層,是否真正了解香港的戲曲市場?戲曲中心將會成功推動業界發展,甚至把粵劇推向國際,抑或會成為業界的負資產?我們拭目以待。
▲ 早前因為M+博物館已購入的藏品中,包括藝術家艾未未的爭議性作品,「西九文化區」再引起爭議。(資料圖片)
撰文 : 葉劉淑儀 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