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世上真的有免費午餐?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4/20

分享:

分享:

使用社交媒體,包括即時通訊軟件(以下統稱「社交媒體」),已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它們為用戶的個人資料私隱帶來的風險,實在不容忽視。

使用社媒 個人資料「貨幣化」

根據私隱公署去年進行的意見調查,77%的受訪者有在某一社交媒體平台開設帳戶,48%更是每天使用該社交媒體平台;此外,93%的受訪者有使用智能電話,當中98%有安裝即時通訊軟件。比較有趣的發現是,在有安裝即時通訊軟件的受訪者中,77%知道有關軟件會查閱他們電話上的聯絡人資料。盡管如此,有35%的受訪者認為有關做法侵犯私隱,認為屬嚴重侵犯私隱的則有34%。

世上真的有免費午餐嗎?雖然大部分社交媒體都不收取任何費用,但用戶幾乎一定要向相關平台或軟件提供或分享其個人資料,包括有關自己的網上活動及瀏覽習慣等資料,以換取有關服務。事實上,個人資料在用戶註冊帳戶或在平台進行活動時,已被「貨幣化」,這些資料除了被服務提供者收集和使用,亦常被服務提供者分享予其他人士用作不同目的,包括發送針對性廣告。在網絡世界中,平台追蹤用戶的能力或許大得令人咋舌,然而對商戶而言,透過收集用戶的資料以及數碼足迹,便能準確知道應在哪裏投放廣告。

社交媒體用戶如過度分享資訊,例如相片、日常生活故事、身處位置及意見等,便會很容易不知不覺地披露了超乎預期的個人資料;在帖文或相片中標註朋友,更會造成在別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分享了他們的個人資料。縱使是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資料,一旦被彙集,亦可被用作分析用戶個性,甚至用於網絡欺凌、「起底」及欺詐行為。

港去年科技罪案 涉近30億損失

此外,於社交媒體公開的個人資料,亦可被不法分子透過「數據擷取」技術採集(data scraping,即利用電腦程式於互聯網上大規模收集資料),並可能用於其他犯罪活動。最近接二連三有幾個社交媒體平台超過10億用戶的個人資料被不當公開,正正為大家敲響了警鐘。

根據警方數字,本港科技罪案由2011年的2,000多宗,升至去年近13,000宗,升幅逾5倍,而去年科技罪案所涉及的損失金額更接近30億港元,情況令人關注。

因此,社交媒體用戶切勿假設其他用戶定必真有其人,或隨便相信其網上的自我介紹。用戶應提防網上騙案,例如一些主動向他們提供的好處、報酬異常優厚的工作機會,以及要求用戶登入或提供個人資料的惡意超連結。在疫情期間,用戶尤其要小心以新冠病毒檢測和疫苗注射作掩飾的虛假信息。

鑑於上述的私隱風險,私隱公署最近發出了《保障個人資料私隱-使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的指引》。我呼籲社交媒體的用戶,在進行網上活動時要提高警覺。

首先,在註冊社交媒體帳戶前,用戶應查閱私隱政策,以了解相關平台如何處理其個人資料。完成帳戶註冊後,用戶應檢視預設的私隱設定,並作出適當調整,例如限制其個人資料的公開程度,以及平台使用其資料的權限,特別是涉及臉容識別、定位追蹤和網上跨平台追蹤的權限。

每當私隱政策或服務條款有更改時,用戶應清楚了解箇中詳情,例如有關更改是否涉及改變收集用戶個人資料的類別,以及使用或分享個人資料的目的。釐清這些資訊能確保用戶在知情和自願的情況下,決定是否接受相關更改和繼續使用該服務。

「安心出行」權限 遠少於社交平台

當社交媒體平台發生資料外洩,用戶應盡快採取措施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包括更換有關社交媒體及(若有需要)其他平台帳戶的密碼、啟用帳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留意帳戶及個人電郵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以及收到不明來歷或可疑的來電、短訊或電郵時要提高警覺。

最後,從保障私隱的角度而言,我想順帶一提「安心出行」,並將之與社交平台比較。我了解大家對「安心出行」的私隱關注,可是說到底,「安心出行」並無位置追蹤功能,使用者下載該應用程式時,毋須登記個人資料,而該應用程式所涉及的存取資料權限,相比一般社交平台的權限,連四分之一也沒有!

從保障個人資料的角度看,使用「安心出行」將資料儲存在自己的手機裏,總好過將資料每天交給不同處所的經營者。

使用社交媒體,已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鍾麗玲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