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持續清零目標 望端午前通關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4/20

分享:

分享:

香港新冠肺炎第四波爆發至今,港府推出的嚴厲防疫措施一浪接一浪,近期見到已經轉變為以疫苗接種和追蹤兼堵截源頭為主的策略,並以「疫苗氣泡」作為清零之後的通關條件。

自去年11月爆發第四波疫情以來,要到上月底才開始見到斷續的零確診。疫情漸趨反覆緩和,很多時都維持在「單單」,即確診和感染源頭不明個案數字都維持在單位數,這些都是在頹喪陰霾之中值得令人精神一振的好消息。

與此同時,港府亦開始再次強調「清零」的目標,期望重振經濟。事實上,疫情在經過健身室爆疫之前,一直穩步緩慢向下;幸而復活節長假之前的放寬限聚措施,假期後除了輸入個案增加,本地個案數字仍然維持「單單」,陳肇始局長可以暫鬆一口氣了。

中港不封關 非問題關鍵

回顧這4次爆疫,似乎都重複着「一放鬆便反彈」這個怪圈,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4點。首先,首3波爆發普遍都被指為境外輸入,並進入社區傳播,除了第一波相信在去年1月初從內地輸入之外,第二、三波都是經由旅客和海員換班引致,第四波則是隔離出現保安漏洞而傳播病毒到社區。所以,單指中港不封關是源頭並不成立,反而欠缺全面的入境核酸檢測和真正有監管機制,才是問題關鍵。

第二,市民忽視「有病徵便檢測」的重要性。港府已經多次指出新冠肺炎相關病徵,但是不斷見到市民有病徵仍然外出活動,不少醫生亦當是普通感冒診治。市民不但缺乏自我管理紀律,更令病毒潛入社區至「深入骨髓」的地步。可喜的是,這情況經局部封區檢測之後有些改善,問題是能否持之以恆。

第三,港府站在防疫從嚴和尊重市民自由的交叉點過久。這世紀疫症不像沙士般來勢洶洶,每天有人死亡,極度嚇人;反而,抗疫5個月後,疫情一度清零3個多星期,市民要求放寬限制,港府亦一直寬鬆處理隔離方式,例如追蹤手帶和探訪隔離人士等,這些都偏離防疫和隔離的原意,亦成為不斷爆疫的伏筆,情況要到去年11月全面加強措施才有突破。

群聚活動 窒礙清零大政

第四,市民抗疫紀律之低令人咋舌。從自由群聚、歌舞宴樂、喝酒冶遊、健身職場等,這些活動的特點是容易令人情緒高漲、防範鬆懈,隨時隨地都會除下口罩,高談換氣都會噴出大量飛沫,間接窒礙清零大政。污水渠道再次成為爆疫幫凶,沙士期間不合規格的U型隔水器令病毒擴散,這教訓已經家喻戶曉,17年後不但情況依然,劏房叢生亦令情況惡化。港府應考慮就今次打算立法監管劏房租務之際,立法監管劏房建築規格,並全面檢查其他樓宇污水渠道,強制執修,決不容出現第三次污水渠播疫重現。

無可置疑,每次官員都是很努力去防疫的。然而,第四波抗疫的能動性,和前三波似乎有頗大差異,今次明顯看到港府的巨大決心,防疫措施快速而有力。究其因由,轉捩點似乎發生在去年9月底疫情緩和之際,當局打算和新加坡商討旅遊氣泡,並於10月底到北京和廣東省商討惠港措施,一切進展順利,豈料爆發第四波,不但計劃受阻,更有負各方一番好意,未知是否因而成為浪接浪強力措施的動力之一。

平心而論,目前已經不是探究原因、尋找官員問責的時候。失業率已經反映到香港經濟情況的惡化程度,長期限聚限制了人際交流之餘,亦影響心理健康。日前澳門特首賀一誠已經將澳港通關條件降為14日清零便可接受,而中央亦已表明,將來內地的港澳遊會優先批給澳門,香港要急起直追。

今年氣溫早暖,非常有利持續清零目標,若能提高官民互信,做到「放開彼此心中矛盾」,可望端午節前全面通關。

撰文 : 鄺錦鈞 澳門大學港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