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加強應用普及 驅動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 2021/04/20
港府近年來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投入不菲,可謂用心良苦,亦有所成。支付寶香港、微信支付、BoCPay、PayMe等電子支付有了相當程度的普及,個人經驗來看,不論大小商舖,10次支付能夠有5次以上可以進行電子支付;加上疫情的助力,還是令人看到了香港科技應用普及的曙光。
應推成熟科技應用 實現科創提升
然而,作為科技行業從業者,還是想進一步建議政府,更切實地推動成熟先進的科技產品應用,對各行各業進行更細分的科技應用引導,培訓從業者的科技化運用能力,達致更精準的資源投放,實現實質的科技創新提升。
以政府在疫情下推出的科技券和D-Biz遙距營商計劃為例,其資助引導以Project為概念,讓申請機構按需求找科技企業提供系統研發服務方案。然而,如今的科技行業已然改變,所有系統服務都已經雲端化,以SaaS(軟件即服務,亦可稱為「按需即用軟件」)形態提供系統產品服務,定價按訂閱帳號數量,每月或每年收取費用,面對中小企業的產品,每個帳號每月甚至只收取幾十港幣。此外,哪裏還有系統服務商需要客戶採購服務器?都已經一價全包在訂閱費用之中。
顯然,這樣質優價廉的好產品,卻申請不了多少政府資助,反而那些甚麼產品都沒有,就是和客戶商量按政府資助思路,整出一個所謂定制開發方案和硬件採購清單,獲得最大額度政府補貼。但這樣的所謂定制產品,系統效率低、質量差,後續無法維護,沒有產品性價值,只是為拿補貼而做,並無法實質地提升企業的科技應用水平。當然,如果特區政府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補貼落後的科技從業者養家餬口,那也就罷了,就當我是皇帝新衣裏的無知小童,說了一些實話吧。
再以演藝行業為例,我從一期香港電台鏗鏘集裏看到,有舞台劇演員、導演因為疫情無事可做,去洗巴士、洗廁所,而且不是個別例子,而是整個行業的困局,看得我都要流淚了。香港電台的出發點,大概是想抱怨政府不幫助演藝行業從業者,補貼太少,但我卻要說:為甚麼不去自我轉型?政府如果真要幫助他們,就應該提供科技化轉型培訓和資助,做自媒體、做直播、做網紅,在鏡頭前向全世界的觀眾表演。
看看那些非科班出身的Youtuber都能製作出受歡迎的網劇,這些專業人士沒理由做不到,問題在政府和從業者如何協作,授人以漁,以科技應用實現華麗轉身。
面對科技轉型 應抱「拿來主義」
對香港而言,最大的困難並非創新研發,而是優質的創新應用。產品自己做不好,就去買成熟的產品和方案,否則兜兜轉轉,浪費錢財事小,社會停滯不前才是最大損失。如果用過香港的順豐快遞網站,試一試批量導入寄件功能,就會發現系統太差了,各種數據和文件生成錯誤,我氣得打電話給順豐,拜託他們不如拿內地順豐的系統來用,不然真是浪費香港消費者的時間,也傷害我們對科技應用的信心。
可能很多人無法理解,創新其實源於抄襲和模仿。一個優秀的專家學者,首先都是看了很多別人的論文,用了很多別人的實驗方法,豐富了知識,培養了經驗,才能站在別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香港社會各行各業面對科技轉型,也應當抱有一個「拿來主義」的態度,加強科技應用普及,提升全民科技應用能力,如果連拿來用、拿來抄都不會,還談甚麼創新呢?
▲ 香港社會各行各業面對科技轉型,也應當抱有一個「拿來主義」的態度,加強科技應用普及,提升全民科技應用能力。圖為科學園。(資料圖片)
撰文 : 耿春亞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