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創意人情味思維 鼓勵市民打針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5/17

分享:

分享:

本港最近接連出現變種病毒感染個案,由印度籍男子引發的第五波疫情迫在眉睫,由於該名患者涉嫌隱藏行蹤,令個案追蹤變得更加困難。政府最近一星期將強制檢測及隔離移師至檢疫中心進行,檢疫期亦增至21天,令市民怨聲載道。

連日來政府稍為放鬆防疫政策,尤其是針對一些已接種兩劑疫苗14天以及有抗體的人士,可適量減低檢疫日子,以及准許家居檢疫,但面對第五波疫情,政府及市民萬萬不能鬆懈,如變種病毒在香港蔓延,疫情必定較以往猖獗,市民要避免「中招」,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接種疫苗。

76%成人 憂身體不宜打疫苗

最近,筆者擔任召集人的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為了解如何增加市民接種意慾進行調查,訪問了700多名18歲以上成年人,當中僅24%受訪者表示為長期病患者,但有76%受訪者擔心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在接種意願方面,29%受訪者表示會接種疫苗,35%仍未決定,而34%表明不會接種;在表示會接種的受訪者當中,78%未計劃何時或計劃於6月後接種,大部分處於觀望的受訪者表示,先讓更多人接種疫苗,觀察有沒有嚴重副作用才考慮接種,更有44%受訪者認為沒有迫切性,故推遲接種計劃。

至於怎樣增加市民接種疫苗意慾,調查亦有詢問受訪者不同措施的成效,高達88%受訪者表示,現有的「疫苗氣泡」措施沒有增加意慾,接近80%受訪者不會因接種後優惠及檢測需要收費而增加接種意慾。

鑑於大部分港人擔心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政府有責任加大力度宣傳疫苗的安全性及保護作用,雖然現時偶然有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出現,但現時為止仍未有死亡個案證實與疫苗接種有直接關係。根據政府公布與疫苗有關的異常事件,大部分由疫苗引發的反應均屬輕微,如頭痛、胸痛和發燒等,而發生異常事件的比率只有0.1至0.2%。

對於嚴重反應以及死亡個案,專家調查委員會應盡快找出和疫苗的關聯,以正視聽;至於大部分接種後沒有異常反應的個案,政府應考慮透過不同社交渠道廣泛推廣,事實上很多市民均相信身邊朋友接種後的反應而選擇接種,衞生署最近亦將接種疫苗的禁忌症和適合接種的人士清楚列明,這有助醫生及病人自己判斷是否適合接種疫苗。

安排驗身 最能增接種意慾

是次調查除了找出市民猶疑接種的原因,亦有探討一些可鼓勵接種的策略。調查反映,若針對接種者健康狀況推行措施,以及其他方便接種的措施,可增加接種意慾,如接種前安排簡單身體檢查以確認適合接種,最能增加接種意慾,於醫管局及私家診所提供不同疫苗選擇和方便接種措施,如中心可提供病假紙、疫苗有薪假、延長疫苗接種中心開放時間、工作地點附近有流動接種中心、醫療團隊到工作地點附近安排接種等,均可增加接種意慾。

根據美國紐約州的經驗,自從州長批出疫苗有薪假後,接種人士增加高達1倍,證明一些方便市民接種及休息的疫苗假期,有助上班族及早接種疫苗。是次調查推算,仍有3成左右的市民會接種疫苗,以現時有百多萬人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相信仍有百多萬人會在未來數月選擇接種疫苗,由於現時疫苗接種中心的接種人數已有所回落,如大部分中心將會9月後關閉,政府有必要考慮延長某些疫苗中心的運作時間,以及提供更多接種地點,如醫管局診所、私家診所等,供市民選擇。

調查亦發現,高達89%市民反對政府進行強制疫苗接種,而傾向政府提供誘因鼓勵市民接種。疫苗計劃推展已近兩個多月,雖然政府大力推銷疫苗接種以及「疫苗氣泡」,但至今仍與達致群體免疫目標相差甚遠,在倡導疫苗接種上,政府是時候和公共衞生及公關團隊,為疫苗計劃加添一些有創意及人情味思維,才能和市民走到同一陣綫,共同戰勝疫情。(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政府是時候和公共衞生及公關團隊,為疫苗計劃加添一些有創意及人情味思維,才能和市民走到同一陣綫,共同戰勝疫情。(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