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創業典範

世情館

發布時間: 2021/06/21

分享:

分享:

較關注滴滴出行的動向,還有一個原因,是它的開發、創業、融資到改良,頗能代表BAT後一代的中國科技應用創業模式,那種危機感,以至超負荷的時間投入,真的太難。最重要是,同一概念的軟件,其實早期競爭對手林立,如今可說只跑剩一獨角獸,成功也真非僥倖。

據另一位始創投資人所言,那時流行從著名科技龍頭公司出來創業,程維本在阿里工作。最早開始,大家就真的拿了幾十萬元(人民幣,下同)出來研發。在北京打車難,於是想到開發這軟件,好多人都有這想法,但決勝的,是往後如何爭奪市場,如何令乘客和司機用你,如何盡快找到下一輪融資(才可燒錢進行和對手的補貼大戰),相比之下,產品體驗雖然重要,但已非最決定性一環。

傳奇化來寫,大家都會說起二○一二年北京的那場雪,因司機們和乘客那天才覺得,這叫滴滴的手機應用,原來真的方便打到車的啊!這才有了真正的下載及普遍應用。

但其實,滴滴的幾次突破,更多是像生死鬥。不做了正確選擇的話,他們就只成為對手的炮灰。譬如,先鎖定北京作為主力始發市場,集中資源。那找到錢了,才攻佔上海,但也是不會那麼快分散鋪全國。去到和對手的補貼競爭,棘手時要辣,人家補貼十元,你要貼十一元,價格戰打到要用隨機發不同面值的紅包去令對手估不到才告一段落。到最後,索性把對手收購。

另外,當始創到某一階段,就找來柳青加入,發揮她熟悉的高層關係、營運、融資等,和程維的草根技術型相互補。據記載,柳青說不是自己加入滴滴那麼簡單,而是把人生都投進去,想着的目標有多大可想而知。那時候,她要點時間看孩子,團隊經常得開會到晚上九時,讓她先回家看孩子,然後十一點再續。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