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公海遊復航 兒童免針恐成防疫缺口
發布時間: 2021/06/23
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的市民,最快7月底可參加郵輪公司復辦的公海遊,16歲以下兒童及身體狀況不適宜接種者可獲豁免。然而,有研究指出,兒童感染者病毒載量較成人高,一旦有染疫兒童避過檢測成功上船,後果不堪設想。如何避免公海遊成為防疫缺口,政府需謹慎行事。
船公司及乘客 須嚴守防疫措施
為防止船上爆疫,是次復辦公海遊的郵輪公司及參與市民,皆被要求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首先,每艘郵輪的載客量只可為原載客量的一半,亦須遵守《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下,對不同相類處所和設施所施加的衞生、社交距離和個案追蹤措施,並制定航程中的接觸者追蹤機制。
另外,所有船員必須在郵輪行程開始前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並須每隔14天於岸上接受核酸檢測;而因健康理由不適合接種疫苗的船員,除須每7天於岸上接受檢測外,也須每3天在船上接受檢測。
單靠檢測 難保登船者無感染
旅客方面,除非能出示醫學證明不適合接種疫苗和16歲以下人士,否則必須接種兩劑疫苗才能登船,並須出示登船前48小時內接受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登船前也要以「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掃描郵輪的二維碼。
然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坦言,郵輪駛出公海後,本港法例未必適用,僅靠船公司承諾遵守,意味郵輪公司及旅客即使違反防疫措施,亦未必犯法,令人擔心有關防疫措施無法切實執行。
即使船公司和旅客自律地做足防疫措施,容許未接種疫苗人士登船,或形成漏洞。首先,接種疫苗不代表完全免疫,加上變種病毒肆虐,不少染疫個案無病徵,潛伏期更長達21天,部分變種病毒更可避過檢測,故即使旅客在登船前檢測呈陰性,亦有機會在登船後才確診。檢測是否足以確保旅客並未染疫,值得商榷。
兒童染疫 病毒載量較成人高
當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兒童群組。有研究指出,兒童一旦染疫,其病毒載量較成人高,箇中風險不容小覷。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國家衞生院,以及麻省總醫院的專家,去年8月聯合發表論文,指出無病徵或早期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其呼吸道分泌的病毒載量,均較有症狀超過7天、需要住院的重症成人患者高,反映嬰兒以至年輕人,都可以攜帶高水平的病毒,可見兒童或成為潛藏播毒者,不容忽視。
要確保旅程安全,船上的防疫措施亦十分重要。為了減低感染風險,有郵輪公司將在每個房間及公共區域配備鮮風系統,船上設有隔離病房,部分客房亦可轉作隔離室;船上的公共設施均須預約,自助取餐服務暫停,並安排旅客分時分區用餐,及使用即棄餐具。
密集環境隱憂 恐變鑽石公主號2.0
但即使郵輪公司提供上述防疫措施,也無改郵輪密集環境的本質。有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接受傳媒訪問時更不諱言,郵輪公司非專業感染控制機構,船上隔離室設計的流程和實際運作時,很可能有落差,隨時令公海遊變成「鑽石公主號2.0」。
值得留意的是,公海遊的防疫標準鬆緊,也會影響市民對「疫苗氣泡」的觀感。政府早前預告,若爆發新一波疫情,或會為無打疫苗人士設立更嚴格的防疫限制,包括學生不可回校上課、市民不可進入食肆及戲院等公共場所,目的是避免「一刀切」的防疫措施,並強調要公平對待已接種者。
上述措施的背後邏輯,是有打針及沒有打針的市民,會有不同待遇。以戲院為例,按照上述說法,一旦爆發第五波疫情,只有已打針人士可進入電影院。但反觀郵輪公司的防疫措施,雖然船上的公共設施須先預約才可使用,有助控制人流,卻沒有禁止未打針人士使用。既然如此,為何在岸上就有需要將兩者分隔,但當場所轉換至郵輪時,又可以容許兩者共處一室?
現時,社會對於本港應否和如何復辦郵輪旅遊,仍有不同聲音。郵輪旅遊自去年2月起已暫停逾15個月,復辦公海遊對郵輪業固然是好消息,但豁免部分登船者接種疫苗,畢竟會形成爆疫缺口,若行業因而再度停擺,經營環境只會更為嚴峻。
病毒+抗體測試 加強準確性
要避免上述問題,除了考慮應否豁免未打針人士登船外,亦可考慮加強檢測。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早前建議,在機場為入境人士同時進行病毒檢測和抗體測試,加強準確性。有關方法或可套用在公海遊,以增加旅客信心。
暑假是一家大小出遊的旺季,而郵輪旅遊向來深受長者歡迎,惟他們卻是染疫後死亡率較高的一群,一旦在郵輪這類密閉而共用空間較多的地方爆疫,愉快旅程恐成悲劇。政府和市民必須保持警覺,並採用恰當的防疫措施。
▲ 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的市民,最快7月底可參加郵輪公司復辦的公海遊。(資料圖片)
欄名 : 評論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