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推動綠色金融 為港迎來機遇
發布時間: 2021/09/02
今年全球焦點放在氣候變化上,原因不僅是困擾世界各地的自然氣候災難頻仍,也因為超過190個國家代表將於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聚首,就多方簽訂的《2015巴黎協議》繼續進行談判,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
近期內地河南省和歐洲中部的連場暴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的持續熱浪、美國加州、土耳其和地中海的山火,以及快速溶化的格陵蘭冰川,連串災害令世界矚目。氣候變化的問題不僅令貧窮國家受災,同時亦令已發展國家束手無策。
全球連串災害 各國束手無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大大提升了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使用,令大氣內的溫室氣體上升,導致了氣候變化。然而,化石燃料至今為全球提供約84%的能源,因此要取代化石燃料不只是一場技術與工業的革命,金融改革更是不可或缺,因為脫碳過程牽涉龐大資金,同時亦需要為發展中的經濟體提供更多潔淨能源作發展用途,當中例如有不少位於亞洲和非洲的國家,連確保有足夠燈光以應付基本日常活動也有困難。
即使內地57%的能源仍來自煤炭,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經濟體亦已決心迎接挑戰。在去年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宣布要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來源,每年佔全球排放量28%,因此中國此舉實在是一大喜訊。不僅如此,中國更於9月30日呼籲各界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脫碳和回復生態系統需要攜手並進。
中國持續改革 修正發展軌迹
盡管中國的碳排放承諾讓很多人感到驚訝,但這並非是突如其來的。2007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尚未評論國家發展軌迹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之前,有關當局已一直計劃改革。2012年,內地修改憲法,把「生態文明制度」定位為新目標,有關修改向相關部門和官員發出了清晰的指引,在追求經濟增長時,同樣需要重視環境;2013年,中央政府公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0條措施,在其後數年亦分別就水質和土壤污染推出類似的規定,流域保育、修復受污染土地和回復生物多樣性,也一併成為施政重點;至2018年,政府已做好修改憲法的準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憲法規定之中,制定能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健康的政治和政策框架,並推行多個先導計劃,包括已於今年7月在全國推行的碳排放交易,以及其他在可見將來會影響政策的計劃,如生態系統價值估價等。
綠色項目 耗資達174萬億人幣
記得中國人民銀行於2015年破天荒發布《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這是全球國家銀行當中其中一份最早的同類全面報告,闡述為何以及如何改革金融體制,以籌集資金達成環保目標。當中的重點,是聯合國環境署有份撰寫這份報告,意味中國推行「綠色金融」時,已高度採納國際思維;2016年,作為G20峰會的主辦國,中國更藉此機會討論綠色金融。這是繼2015年通過聯合國進程,中國就《巴黎協議》提出建議和主導討論,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把全球暖化溫度上升幅度限制至2°C以下,並致力進一步限制至1.5°C以後,作出的重要努力。
綠色金融已經成為把資金流向零碳低碳項目和可持續發展環境項目的代名詞。這些項目需要的資金龐大,根據清華大學的氣候變化研究智庫於2020年發表的報告,綠色項目所需總金額達人民幣174萬億(約26萬億美元),單單是能源及電力行業的轉型,於2020至2050年期間便預計需要138萬億元人民幣,即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6%;其他行業轉型涉及的金額也以億萬元計。
內地的做法是把環境保護納入憲法框架之中,要求官民上下遵從。國家管治嚴守有關目標、時間表,以及相應的法律和法規,黨和政府官員須根據上述目標,於合法可行的規管框架下,制定發展大綱;企業因此需要提升表現,以免受罰。即使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如歐盟,都承認單靠市場而缺乏清晰一致的政策和鼓勵措施,不可能扭轉局面。因此,中國透過有效的政策和立法等措施,鼓勵和推動綠色和零碳低碳項目投資。
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於7月底公布,即將推出中國的脫碳方案,由最高領導層成立的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和監察。這些小組通常由一名政治局委員擔任主席,顯示領導層對有關議題高度重視。
市場討論碳定價 刻不容緩
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需要留意有關發展和參與「改革」,在推動環保的同時,積極協助中國以至亞太地區籌集資金,實現零碳目標。
由於綠色金融涉及多個行業和市場的大範圍投資,且涉及多門專業及學科,因此綠色轉型須由政策領導,讓政府透過規管工具「內部化外部性」(internalize externalities),把環境負面成本反映在價格上,藉此提醒市場,投資環境不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如高碳項目)會有較高風險。因此,市場開始討論碳定價的需要,如排放交易或設立碳稅,有關討論刻不容緩。
事實上,碳定價(carbon pricing)並非一件簡單的事,基建項目(如再生能源或轉廢為能項目)均涉及長遠的時間表,以及須對其環境影響作多年的推算。現時,金融服務行業未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進行有關評估,綠色投資評估大部分仍然基於財務回報率。為推動大量資金流入綠色投資,政府和專家需要設法把非財務或社會回報(如較低氣候變化風險、減低污染、改善公共衞生等)轉化為財務回報,這方面還有大量新措施有待推行。目前,上市公司完成「環境、社會與管治報告」有上升趨勢,向投資者展示如何管理有關風險,包括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
中國在經濟快速轉型期間,必須棄用煤炭而轉用天然氣,從高碳轉向較低碳的化石燃料,並再以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其他尚未興起的新能源,例如氫能、氨能和生物能源等,取代天然氣。中國首個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而清華大學的研究指出,要達到這目標,須由2030年起每年減少8%至10%碳排放。
然而,有向中國施壓的聲音,希望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來源的中國,能更早實現碳達峰。可以肯定的是,氣候變化是未來數十年國內和全球的重要議題,若要加快速度提前實現目標,無疑只會加重各方負擔。事實上,在2050年至2060年間實現碳中和這一共同目標上,我們已不能再浪費時間,包括公私營部門等不同界別須攜手合作,透過創新的技術和管理,為行業和企業進行轉型,方有機會達成這個共同目標。
港具優越條件 轉型綠色金融樞紐
對香港來說,由國際金融中心轉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角色非常明確。香港有優越條件,消化並支持內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同時在亞太地區推廣綠色金融。香港可以提供知識和人才,以達成這項宏大的「棕色至綠色轉型」,不僅要從科學、工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知識,亦要從金融、會計、規劃、設計與建築、專業服務和公共行政等方面,全面掌握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說,中國的全新發展着重生態文明建設,脫碳措施為香港人鋪設發展前路。香港的專業機構可在持續專業進修方面擔當特別角色,並在邁向零碳世界的快速轉型過程中提供協助,實現共贏發展。
▲ 近期連串災害令世界矚目,氣候變化的問題不僅令貧窮國家受災,同時亦令已發展國家束手無策。圖為今年加州北部山火。(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陸恭蕙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顧問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