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政綱的五實五虛
發布時間: 2022/05/03
分析政綱,可先從辨識各個動詞開始,以理解參選人對各政策之想法,從而明白其管治理念。例如「深化」、「強化」、「鞏固」、「理順」、「加大力度」等詞,其含義為「沿用現有政策」,因為繼續做便自然會深化強化,而背後亦有保障既得利益之意;又例如「發展VS積極發展」、「參與VS積極參與」、「支援VS積極支援」,則但凡有「積極」一詞所加持之項目,等於新政府承諾投放更多公帑,並由較高層官員負責;相比之下,其餘政策雖未至「不積極」處理,但卻有「做做試試看」或「為應付個別團體訴求」的意思(那些新政府不打算大力推展之項目,則根本不可能在政綱出現)。
觀乎即將在本周日當選的新特首之政綱,內容中最重要的動詞,也許是「落實」二字,皆因寫了「落實」的政策與項目,除了要盡快執行(=落地),還要短期內見到成果(=實效)。李家超政綱中以「落實」為動詞的承諾為以下5項--
第7頁:落實《基本法》第23條的本地立法工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上月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透露,預計下月可開展「23條」公眾諮詢,並打算在今個年度進行立法,包括在《香港國安法》以外,立法針對危害煽動叛亂罪、國家機密間諜罪、叛國罪等。
精簡程序 減公營房屋規劃時間
第10頁:落實精簡土地房屋供應相關程序的目標--按發展局3月提出精簡發展程序「5招20式」為基礎,修例壓縮制定法定圖則時間,包括容許局部核准草圖、未批款開始收地、邊填海邊規劃等,預計公營房屋規劃時間可由6年減短至3年半到4年。
第16頁:盡快落實交易所買賣基金的「ETF通」--去年12月,滬、深、港交易所及中國結算就ETF如何互聯互通達成共識。各單位以半年時間籌備「ETF通」業務和技術,修改相關規則,目標是讓更多海外資金流入港股,從而為全球投資者投資兩地ETF產品提供更方便高效的渠道,預料可提升港股流動性。
加快建港方河套 落實「一區兩園」
第18頁:全速落實河套區「一區兩園」--關鍵是加快建設香港這邊的河套,以方便兩個園區通行,確保於2024年落成河套區創科園;另外要就相關的「聯合政策包」訂定具體執行方案,包括便利人才、數據、科研樣本往來,以及針對性保護知識產權政策。
第25頁:落實合併普通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此乃2021年《施政報告》內的扶貧措施之一,但至第5波疫情早段仍未有詳情及執行時間表。目前建議是劃一採用普通津貼的較寬鬆審批標準,而符合資格的長者將可領取高額津貼,以加強退休生活保障。
綜合以上5點,可見新特首政綱在使用「落實」一詞時,原來有其精準部署,分別在國安、土地、金融、科技、安老這5個範疇只用一次,沒有在相同或類近的政策領域重複使用--箇中含義,很可能是此5項政策乃新特首上任首百日的關注重點,故各範疇皆務求「先交一份大功課」,好讓市民以至中央盡快見到,新政府於短時間內已顧及特區的方方面面。
3大範疇新招 一脈相承助突破
有實招自然亦有虛招。至於虛招當中,尤其要留意哪些屬於新招,畢竟新政策的結果尚未可料,故才讓人覺得相對較虛,亦即以「增設」、「成立」、「設立」、「制定」等動詞之新猷,當中包括3大範疇--
第6至7頁:增設政府「動員機制」結合18區新成立的「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此乃以第5波疫情時,透過「全港社區抗疫連綫」作支援為概念框架之新政。有傳媒問及此舉是否想取代區議會,李家超表示不置可否:突破點在於區議會本質屬諮詢組織,而新機制則以「直接行動為本」,估計可動用的資源更多。
第10頁:設「公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和「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由司級官員領導,協調所有土地發展相關之政策局和部門,並負責推行「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突破點在於即使未有全面配套的公屋,也准許先行上樓,結果肯定是先上樓居民會多了投訴,預料地區跟進個案將大幅增加。
第26頁:制定整體的青年政策和青年發展藍圖--過去政府主要是在各政策範疇加入各種「青年元素」,今屆政府的突破點是把「青年政策」自成一瓣,而不再是附屬角色。由此推論,青年將會與其他持份者爭奪資源,例如除了有長者配額,也要設青年配額。
把以上3新招結合去看,則頓見「虛則實之」,政策方向原來一脈相承:青年從政者必須由地區工作紥根,先處理好新落成社區的民生問題,並從中學習如何向政府爭取資源,再以此政治歷練,培養自己成為特定政策範疇的專家,從而配合整體青年發展藍圖。
倒是最後還要留意另一種「虛」:那是「虛無」的虛,意思是明明屬重要事項,卻在政綱內不見縱影、提也不提--刻意忽略,間接彰顯了執行政策之優次,亦反映管治理念,而新特首的政綱卻正好有兩大「虛位」:
其一,不提修補社會撕裂--政綱基本上是以「由亂到治」帶過以往政治分化的問題,在開新篇的角度下,如何「團結共同解困」之主旋律是「壯大建設力量」,具體手法則是「增強基層社會服務供給能力」(第7頁)。
拓綠色金融 環境保育乏着墨
因此,過去相對「淺黃」的中產階層並非統戰對象,如何扶植一班「新中產」補此虛位,則為克服香港深層次矛盾之關鍵。
其二,未有着墨環境保育--除了繼續發展綠色金融,政綱並沒有任何實質環保政策,特別是居住環境似乎只追求「量」(申請名額、建築時間、上樓時間、棕地綠地等),欠缺「質」的描寫。
另外,現今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共通平台,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而妥善管理廚餘,乃去年底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全球共識。在一眾硬件(包括廚餘處理設施O·PARK1和O·PARK2,以及環保園膠樽處理設施「塑新生」)相繼投入服務,怎樣落實固體廢物徵費、提高膠袋徵費、推行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尤其廚餘和膠樽回收量能否滿足設施的基本產能,勢將影響特區政府管治威信,以及中央對港府執行能力的印象。
▲ 在李家超政綱中,以「落實」為動詞的承諾有5項,包括「23條」本地立法、精簡土地房屋供應程序、合併普通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等。(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永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
欄名 : 評論‧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