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公共理財與檢疫 同需「進退有度」

評論

發布時間: 2022/09/21

分享:

分享: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周日(18日)以「穩慎理財進退有度」為題發表網誌,指出特區政府的收入將不如預期,並預料2022至2023財政年度將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較今年初財政預算案的563億元估算高出一倍,為歷來第二高的財政赤字,僅次於前年的2,325億元赤字,財政儲備更因此下跌至只有約8,000億元水平。

其實從財政預算案公布後的經濟情況,已經可以預見這個情景。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5方面,分別是利得稅、地價收入、印花稅、薪俸稅及投資收入,而前三者一向是政府收入的「三頭馬車」,大多數財政年度都是利得稅佔最多,但亦有個別年度因為地產市場興旺及政府有較多土地拍賣,令地價收入成為最大收入來源。

股樓齊挫 納稅人少30萬

而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本地地產市場價量齊跌、股市成交累創新低,土地收入、印花稅收入以及投資收入必然急劇下滑;至於薪俸稅方面,隨着政府年中公布派出247萬份報稅表後,眼利的網民已經發現納稅人數目大跌30萬,再加上不少倚賴業績派發花紅的行業今年都不存厚望,可以預期薪俸稅收有跌無升。

所以筆者認為,司長網誌以「穩慎理財進退有度」為題,正是點出現時市場出現逆轉下,政府在運用公共資源上的新取態。正如司長所言,資源永遠都是有限的,作為公共財政的把關者,實在有責任在有限資源下作出分配,審慎理財,有條件時可以進取投放資源到不同範疇,但逆周期時亦要退卻有序,最重要是「穩」住大局。

「疫周期」開支 料將削減

「穩慎理財」其實離不開開源節流。節流方面,陳茂波特別提到,政府近年推出不少「疫周期」措施,因為疫情對市民和企業投放大量資源,計及年初預算案中總額逾1,7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已令今個財政年度估計錄得超過560億元赤字,惟這數字並未包括其後推出、涉資430億元的「2022保就業」計劃,以及「防疫抗疫基金」第6輪措施。

所以大家可以預期,在疫情維持現時水平下,有關開支亦將隨之削減,但筆者期望政府仍然能以更精準方式協助特困行業,以免因為政府大幅收緊相關開支,令部分行業再面臨另一波困境。

除了疫周期措施外,近年愈趨龐大的公務員隊伍亦令政府開支上升。筆者在年初開始擔任會計界立法會議員以來,加入了財務委員會轄下的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在討論政府提交一些開設公務員職位時,亦有包括筆者在內的議員提出,是否可以更好利用現有資源處理,而非一下子就將有關開設職位安排提交到立法會討論。我期望各部門在公共資源趨於緊張的情況下,要更好利用現有公務員團隊處理新職能,盡可能減省開支增加。

復常接軌外地 解困第一步

開源方面,我們可以看到5項主要收入都難以得到顯著提升,以減低財政赤字,特別是美國持續加息對抗通脹,本港地價收入及樓宇買賣印花稅都難以回復高峰水平;至於一向是政府最重要收入來源的利得稅,就算是過往經濟暢旺的年份,大約亦只有約一成的公司需要繳納利得稅,並且交稅最多的5%註冊公司繳納之利得稅,佔利得稅收入90%之多,觀乎今年企業整體經營情況、環球經濟環境,以至通脹和市民收入增長未見樂觀,筆者相信會有更多公司毋須繳付利得稅,其他要繳交的公司更可能因盈利大減而令稅額減少,利得稅收入只會雪上加霜。

要一下子扭轉這個局面當然不可能,但筆者認為,第一步是香港能夠全面復常,並與境外經濟體重新接軌,人才自由進出流動,自然吸引資金重新投資香港,企業的經營將得以改善,所以筆者期望陳茂波提出的「進退有度」,亦同時包括我們嚴厲的防疫抗疫規定,讓這些規定同樣地「進退有度」,讓經濟重拾增長動力。

若香港能夠全面復常,並與境外經濟體重新接軌,人才自由進出流動,自然吸引資金重新投資香港,企業的經營將得以改善。(資料圖片)

撰文 : 黃俊碩 會計界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