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港趨利避害保優勢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
發布時間: 2022/10/12
香港承擔着中國的外滙轉化等重要任務,過去20多年一直是3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今年4月,新加坡的外滙交易量增長0.3%至每天5,495億美元,一舉超過了香港,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外滙市場。
這個變化令不少港人擔心,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會不會被新加坡取代?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香港對海外及內地的交流減少,金融業必然產生負面影響,加上「修例風波」後,美國對香港金融機構實施的制裁,也給香港金融業造成不利影響;但若看全局、看長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港人對此應有充分自信。
股債市規模 香港均超新加坡
針對坊間關於港星國際金融中心之爭的議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網誌,列舉了一些關鍵數據,對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業做了一個對比,主要內容如下:
香港的金融服務在2020年達760億美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3%,規模是新加坡的1.5倍(新加坡約490億美元);
在股市方面,去年港股市值超過42萬億、合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別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總成交額為41萬億港元,為歷年新高,與新加坡僅1.9萬億港元相比,高出超過20倍;
在外滙方面,服務於多幣種東盟地區的新加坡較具先天優勢,但香港也有很強的基礎,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以及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至去年底,香港的人民幣總存款額超過9,000億元,佔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
在債券方面,香港是亞洲第三大債券市場,僅次於內地和韓國,亦是亞洲區內最具規模安排國際債券及內地離岸債券發行的中心,佔區內發行額的34%,規模比新加坡多6倍;
在資產及財富管理方面,截至去年底,在港管理的資產達到4.5萬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是境外資金;香港也是亞洲最大的對冲基金中心和第二大的私募基金中心(僅次於內地),現時在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1,800億美元,比新加坡高4倍。此外,去年本港銀行業的資產總額超過26萬億港元,創多年來的新高。
一流營商環境 背靠內地好乘涼
談一個地方發展金融業的優勢,必然要講「時區優勢」;香港與紐約、倫敦分別處於不同時區,構成了完美組合,正好可以形成「此停彼開」的「接力」。
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也是一個優勢。香港對外貿易自由、資本流動自由、企業經營自由、貨幣滙兌自由;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賦稅為全球最低;香港商法精簡、政府廉潔而高效率、法制健全及具高透明度、產權觀念牢固及貨幣穩定。這些因素令香港連續26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如今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有70幾家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
以上兩個方面的優勢,新加坡或多或少也具備,但香港與新加坡的最大不同,是擁有「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優勢。不久前,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發布會上,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表示:「在祖國的全力支持下,香港經濟蓬勃發展,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鞏固,在世界競爭力排名中,長期位居前列。」
正如黃柳權副主任所言,內地是香港的最大支撑。中國內地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還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超大的經濟規模,意味着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
一方面,外國企業看重內地的誘人市場,把生產綫建在內地,並看重香港資金自由流動的好處,把資金放在香港管理;另一方面,投資海外的內地企業,也看重香港高水平的金融業服務,把資金放在香港。這樣一來,香港就成為外商和內地企業都喜歡的「錢袋子」,這個優勢難以複製。
3方面融入國家發展 紅利巨大
如果「跳出香港看香港」,會發現香港金融業的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做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文章,定會獲得巨大紅利,這也是新加坡無法比擬的。
第一,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巨大空間。香港現時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在全球支付貨幣的排行榜上,美元長期佔40%以上、歐元佔36%至37%,合計佔比近8成,排名第三位的英鎊則佔比5%至6%;而人民幣於去年12月佔比曾達到2.7%,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但這個佔比太小,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大有作為。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廣闊舞台。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是打造成與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比肩的國際一流灣區,其中涉及到粵港澳3地的諸多制度創新,包括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香港憑藉金融業的明顯優勢,完全可以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空前機遇。一帶一路沿綫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後20年需要巨額投資;「中國建造」、「中國製造」進入一帶一路沿綫,需要高水平的金融服務,香港金融業完全可以與內地企業「拼船出海」。
國家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建成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能獲得強勁的動力。
準確把握發展趨勢 勿妄自菲薄
香港金融界對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也為未來打下了基礎。以發展綠色金融為例,去年香港綠色及可持續國際債券發行額達到313億美元,佔亞洲市場三分之一,安排發行量亦居亞洲首位;而綠色及可持續債券和貸款融資總額較2020年增加4倍,達到566億美元,為亞洲之冠。
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的空間還很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香港還可扮演「超級中介人」角色,為國際投資者購買中國綠色金融產品提供通道和平台,並積極參與推動綠色金融產品標準的制定和市場規則機制對接,支持綠色金融產品創新。
新加坡亦在綠色金融方面持續發力,並致力於打造亞洲綠色金融中心,構建了覆蓋環境社會風險管理、綠色分類法、氣候信息披露、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投資等方面,相對完善的綠色金融政策與標準體系。應該說,在綠色金融方面,香港和新加坡各有千秋,在同一賽道上已經開始奔跑。
總之,香港不能因為金融領域一個業務指標的起伏而妄自菲薄,亦要看到本港金融業的風險挑戰,趨利避害,繼續保持優勢,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 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對海外及內地的交流減少,金融業必然產生負面影響,但看全局、看長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資料圖片)
撰文 : 屠海鳴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