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免針紙」案啟示 醫委會制度須改進

評論

發布時間: 2022/10/29

分享:

分享:

7名醫生涉嫌濫發「新冠疫苗醫學豁免證明書」(俗稱「免針紙」),當中所涉及兩萬多張「免針紙」的存廢,引起之軒然大波餘波未了。

「長洲覆核王」郭卓堅透過司法覆核,挑戰當局廢除相關「免針紙」的決定,最終法院裁定政府敗訴,政府放棄上訴,並極速透過行政會議修訂《預防及控制疾病(疫苗通行證)規例》(第599章L),周三(26日)在立法會以「先訂立後審議」的方式通過法案,而郭卓堅則於日前再就修例入稟申請司法覆核。

修例賦權醫衞局局長廢除涉事及疑有問題的「免針紙」,並可發出過渡證明書予個別群組的病人,而由宣告至「免針紙」失效不得少於14日,個別失效宣告亦須以局長認為適當的方式公布。

雖然修例亦訂明,被宣告失效的涉案醫生可在接獲通知起7日內,向醫衞局局長作出書面申述,解釋不應廢除相關「免針紙」的原因,但由於現時7位醫生皆已被捕或離港,作出申述並被接納的機會十分低,相信涉及的兩萬多張免針紙將會在11月9號宣告失效。

今次的修例風波,與以往特區政府被市民司法覆核的案件不盡相同。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最初宣布「免針紙」失效時,顯然並未充分徵詢律政司意見。

不過,亦有說法指,宣布「免針紙」失效是局方挺身而出保障市民,以求穩妥防疫的一種舉措,但此舉卻引起部分市民不滿,認為當局越權,有侵犯個人私隱以及接種疫苗與否的權利之嫌,亦破壞醫生專業自主。

倘交醫委會審理 料需時數年

民間普遍認為,涉嫌濫發「免針紙」的7名醫生,對病人評估的確草率馬虎,但當局在沒有所有個案的資料下宣布兩萬多張「免針紙」失效,亦是草率的行為;亦有一些病人組織認為,此舉對一些真正出於健康理由而申請「免針紙」的病人造成不便,除了可能要再花費額外金錢,亦要在極短時間尋找另一名醫生,證明其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

一般而言,當醫生被懷疑有失德行為,是由公眾以及政府當局發信投訴醫生,啟動醫委會的審訊程序,但由於一般醫療事故搜證需時甚久,加上很多個案要邀請專家證人撰寫報告,安排程序上亦要有一定比例的業界與界外人士同時審訊,以確保公平原則,因此一宗懷疑醫療失德的個案,往往需要兩至三年時間才能水落石出。

由於醫委會並沒有相關機制,將對公眾有重大影響的個別案件與其他一般索償個案分開,按緩急先後處理,若政府根據以往做法,把今次濫發「免針紙」個案提交醫委會審理,可能亦要用上數年時間才能審訊完畢,如此不但涉案7名醫生在未來數年仍然逍遙法外,亦會影響醫務衞生局以至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相信當局是盤算過現時市民採取司法覆核的風險,以及現時行政與立法機關之間的關係後,才制定出相關策略。

全面滲透高效文化 振管治威信

事實上,以「快刀斬亂麻」方式解決這些「大是大非」的案件,有助提高特區政府施政效率及管治威信,與經常受立法會「拉布」拖累的往屆政府不可同日而語;當局既可證明本港司法公正獨立,同時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行政及立法機關又較以往提升了積極性和效率,這與香港回歸25年來的治理方式,有着根本性的正向改變。

反觀一些如醫委會般參照舊有殖民地政府遺留的制度,則有需要與時並進,作出一些根本性改動,例如優化投訴機制,同時保障市民健康和醫生的私隱及上訴權利;並改善審理案件的效率,委員會可考慮按案件的嚴重程度及分類,編制審訊時間表,騰出空間審理一些對公眾及社會有較大影響的醫療個案,有助盡快審判、將涉事醫生繩之於法,釋除公眾疑慮,真正做到維護民康,至於一些較小型的一般案件,則可透過類似小額錢債審裁處的方式簡易審理。只有把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高效文化,滲透至各公務員及半官方體制,才有望令整體管治變得更有效率及順暢。(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7名醫生涉嫌濫發「免針紙」餘波未了,政府日前修例,賦權醫衞局局長廢除涉事「免針紙」,相關修例再被入稟司法覆核。(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