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老有所學 活出晚年精采

評論

發布時間: 2022/10/29

分享:

分享:

很多長者在年輕時,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到年長時很渴望讀書。其實,長者讀書學習不單是完成個人願望,更可為自身和社會帶來裨益:長者透過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維持健康社交生活、擴闊社交圈子,避免與社會脫節,同時能發揮一己之長貢獻社會,繼而活出精采的人生,所以社會一直鼓勵及支持長者投入學習活動。

自70年代起,英國、法國及澳洲等國家,開始推行長者自助學習計劃;至於本港,在80年代後期,相繼有非政府機構為長者開辦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至2007年勞工及福利局和安老事務委員會推行了「長者學苑」計劃,以小學、中學及專上院校作為平台,為長者開辦多元化的學習課程,鼓勵終身學習。現時本港共有196間「長者學苑」分布在港島、九龍及新界各區,課程沒有學歷限制,程度覆蓋興趣班至本科生科目,學費也便宜,不少長者也成為了學員。

上學充實 灌入知識讓大腦活動

筆者之前提到的長輩黃老太,得知區內開辦為期兩年的「老友記健康大學」課程,為長者教授健康和生活知識後,高興得不得了;一輩子從來沒想過有機會上大學讀書,現在機遇來了,是多麼難得!她認為,比起留在家中閒聊度過,上學的日子充實得多,她還希望不斷把知識灌入大腦,使大腦活動活動,家人當然十分支持,立即替她報讀。

早在開學前數周,黃老太已經準備了書包及文具,懷着期待的心情上學。課堂期間,一群長者一起投入課堂,大家都孜孜不倦,黃老太每次放學回家後,總是滔滔不絕地說着課堂中的趣事;她也從不遲到早退,也不走堂曠課,上課前備課、下課後溫習,絕對是一位模範學生。她定下了目標,希望完成整個課程,還叮囑兒子在畢業禮上,給她送上公仔和鮮花,並替她拍照留念。

兒時被迫輟學 暮年學習添意義

黃老太10歲時,因生計而被迫輟學,至今已經70多年沒有上學。她非常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除了有幸遇到有心人安排,她也明白自己需要擁有良好的體魄和學習素養:身體一個小毛病,就已足以令手腳不聽使喚,更何況是讀書?但是,沒有毅力和堅持,縱使有良好的體魄,學習也不會成功。

長者到了晚年,要獲得一個學習的機會,怕是難上加難,要錯失一個機會卻談何容易;相比起來,今天我們的學習條件不知道要多好,但卻總是輕易捨棄學習的機會,真的是有點說不過去。

不同的學習態度,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正如筍子所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以,無論是年輕人或成年人,當遇上了學習機會,應該懂得珍惜,認真學習;我們也應該鼓勵及幫助身邊的長者多讀書多學習,讓他們透過上學達至「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晚年生活才更具意義。

長者讀書學習,可維持健康社交生活、擴闊社交圈子,避免與社會脫節,為自身和社會帶來裨益。(資料圖片)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暨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