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利用AI招聘 有助吸人才?
發布時間: 2022/12/15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應用範疇愈來愈廣泛,組織或企業也愈來愈多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招聘員工。不過,很少有關於「人工智能招聘人員」(AI recruiter)如何以及何時影響招聘結果的研究,筆者基於「訊號理論」(signalling theory)和「算法厭惡理論」(theories of algorithm aversion),作了4項實驗進行研究測試,冀填補上述研究領域的一些空白。
研究的內容下文再述,在此先闡述和介紹一些其他學者關於人工智能與招聘方面的研究。
為了應對人才招聘的挑戰,過去20年,組織已經轉向技術,特別是通過網絡作招聘;如今更進一步,組織愈來愈依賴人工智能,透過收集和闡釋信息,並根據一組決策技術的標準,進行選拔和聘用。
招聘人員特徵 影響對組織觀感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招聘效率和效果,但招聘人員是與求職者互動的第一綫,因此訊號理論表明,招聘人員的特徵(characteristic),會影響求職者對整個組織的態度與觀感,進而影響其工作的選擇決定,對於企業吸納人才,這一點是不能忽略的。事實上,現今人才變得短缺,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掌握人才競爭優勢,是組織或企業非常重要的任務。
筆者透過擴展的「訊號理論」和「算法厭惡/算法欣賞理論」,假設招聘人員的AI身份,是求職者用來推斷組織特徵的訊號。一般來說,招聘人員被認為是不值得信任和不受歡迎的,然而當招聘人員表現出熱情(warmth)且給出豐富的信息時,這些負面評價可以得到緩和;我們也預計,應聘者會認為AI招聘人員比人類更不討人喜歡(即表現出對算法的厭惡),因為他們認為AI與自我不同,且其「人工性」導致其冷冰冰,熱情較低。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招聘人員可能給予求職者一個能力更高、以及「鐵面無私」更公正的看法,從而引發對算法的欣賞。由於應聘者對招聘人員特徵的感知,通常擴展到代表整個組織,亦即對整個組織的觀感,因此招聘人員作為AI的身份,會導致應聘者對組織「低熱情」和「高能力」的感知,而「熱情感知」(perceived warmth)和「能力感知」(perceived competence)是組織或企業吸引力的積極預測因素,從而影響應聘者的選擇決定。
為了進一步確定這一點,我們證明求職者的「技術狂熱」(technophilia)--即他們對技術吸引力的傾慕和熱情--作為AI招聘人員對招聘結果影響發揮調節作用。
換言之,應聘者如何將AI招聘人員解讀為哪一種訊號,將取決於應聘者的技術偏好。更高的技術狂熱(即對技術持更積極的態度)應該會放大「能力感知」,並減弱「熱情感知」,從而影響結果。
很顯然,應聘者對於招聘過程特徵的看法,是組織是否有吸引力的相關預測指標,而招聘人員的特徵,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但是,招聘人員作為AI的身份,究竟如何成為應聘者/求職者用來建立對組織印象的訊號呢?更具體地說,當應聘者面對人工智能招聘人員時,組織的哪些感知特徵,會對其產生影響?
熱情和能力的維度,是可取的分析工具。當招聘人員被認為熱情和稱職時,應聘者會將這些對熱情和能力的看法,推演到整個組織,使組織對應聘者來說有吸引力,並更有可能接受那裏的工作機會。我們根據上述的理論基礎作調研,按4項假設進行實驗。
假設1:招聘人員作為AI(而不是人類)的身份,通過降低對組織熱情的感知,使求職者對組織的吸引力產生負面的間接影響。
盡管人們對算法表現出厭惡,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實際上更傾向於人工代理的決策,而不是人類代理的決策,形成所謂對算法的欣賞。進而作出假設2。
假設2:招聘人員作為AI(而不是人類)的身份,通過提高感知到的組織能力,使求職者對於組織的吸引力有積極的間接影響。
求職者技術偏好 減負面影響
我們進一步尋找透過熱情感知和能力感知,由此衍生對組織吸引產生間接影響的抵銷因素,在這方面,「人機互動理論」(human-AI interaction)可以給出啟發。具體來說,當人們對技術不太熟悉和不感興趣時,更有可能產生算法厭惡。我們借鑑「人機互動理論」,並研究求職者的「技術狂熱」(即對技術的強烈吸引力和使用技術的傾向),可AI(相對於人類)的身份以及對組織的看法之間的關係作出調節,據此進行假設3及假設4。
假設3:招聘人員作為AI(而不是人類)的身份,對求職者對於組織吸引力的負面間接影響較弱,因為當求職者的技術偏好較高時,其對組織的熱情感知會降低。
再看深一層,技術愛好者對技術有更積極的傾向,較少關注人際互動和人類的情感方面,而是傾向於理性邏輯和與人工代理的互動。由於技術愛好者通常更了解人工代理的能力和潛力,他們更傾向於理性和邏輯領域,而不是情感領域;最重要的是,技術愛好者更有可能認為,依賴人工智能招聘的組織更有能力,因為它們會重視對尖端、減少偏見的技術之依賴。
總而言之,我們預計更高的技術狂熱,將通過增加對組織能力的認識,放大人工智能招聘對組織吸引力的影響。
假設4:招聘人員作為AI(而不是人類)的身份,對求職者對於組織的吸引力具有更強的正向間接影響,因為當求職者的技術偏好較高時,其對組織能力的感知會增強。
研究1與2的樣本來自筆者供職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研究3與4的樣本來自網上招募的成年美國人。關於調研實驗的方法和統計細節,筆者不擬於本文詳述,而聚焦於調研結果。
定有效招聘策略 有利人才競爭
4項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招聘人員作為人工智能而非人類的身份,會導致潛在求職者認為一個組織不那麼熱情,從而降低了它的吸引力;當求職者表現出更高程度的技術狂熱時,人工智能招聘對熱情和吸引力的負面影響會得到緩解。在應聘者對組織的評估方面,我們發現,熱情感知通常比能力感知更重要。
這些研究發現表明,組織應該注意依靠人工智能吸引人才的後果,而人工智能招聘的負面溢出效應,會取決於求職者的個體差異(例如技術癖好),並且可得以減輕。
這些研究發現,或可以對組織和企業在制定人力資源政策時,尤其依賴人工智能進行招聘方面有所啟迪。當組織明白AI招聘過程會出現這些影響和結果,便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有利在人才競爭上取得優勢!
▲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範疇愈來愈廣泛,組織或企業也愈來愈多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招聘員工。(資料圖片)
撰文 : 龔亞平 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