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制定清晰運輸路綫圖 帶動港發展
發布時間: 2022/12/15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闡述新一屆特區政府在各個政策領域上的施政方針。在運輸交通上,除了交通基建先行的策略外,亦會在2023年下半年提出《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議,並在2025年公布長遠運輸策略藍圖的最終定稿。
制定任何策略,定必檢視政策、探討現狀,並且設定未來方向。
檢視政策歷史,香港曾經進行過3次同類型研究。上一次研究,即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早在1999年發表,提出了5個政策綱領,包括最為人熟知的「以鐵路為骨幹」之基本運輸策略;而在政策支持下,鐵路在過去20年急速擴展,佔整體公交乘客量逾40%,早已超越專營巴士,成為本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研究亦預計,汽車呈中、慢速增長趨勢,但明言若出現高增長情況,「除了須發展建議的基建設施外,亦需採取需求管理的措施」,亦即「進一步限制車輛的數目或使用」。
23年前研究 難符合現今需要
然而,自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發表至今已有23年,香港的經濟發展、人口結構、以至空間布局等方面,在過去23年間均已大幅改變,90年代進行的研究,其分析是否仍然全盤適用於現況、甚或香港的未來需要,實在毋須費時討論;而且該研究是以1997年的狀況為基礎,規劃至2016年的交運輸策略,換言之,最近6年時間,香港的交通政策其實是欠缺高層次的願景指導去向。
近年,運輸署發表了多份研究報告,包括《鐵路發展策略2014》,2017年發表的《公共交通運輸研究》,但原則上,這些報告都是建基於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的結果,再按照需要就個別範疇作出的補充,而非宏觀規劃。事實上,汽車數目在過去20年增長頗為迅速,本港的領牌私家車數目由34萬輛增至近58萬輛,私家車更佔車輛數目7成,與人口增長率根本不成比例。
縱使特區政府兩次增加牌費及首次登記稅,亦未能有效控制私家車增長,車輛數目增長已對交通網絡及各種運輸基建,構成嚴重壓力。明顯地,23年過去,相關部門對道路交通擠塞的核心原因視而不見、見而不理,也將上次研究的建議束諸高閣。
北都明日大嶼 革新交通布局
本屆特區政府落實新的《交通運輸策略研究》,是重新面對問題的好開始。在可見的將來,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兩大新發展區,將會革新90年代對香港交通需求及布局的理解,加上大灣區融合發展程度加深,便捷的跨境流動日益重要,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所涉範圍,顯然不足以覆蓋未來需要。
因此,特區政府就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應訂定超前的框架。鑑現狀、看未來,今次研究的重心,除了全面檢討現時整體運輸政策、交通狀況、出行選擇和公共交通服務外,亦必須兼顧傳統手段以外的汽車管制措施、支援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全面開發智能道路交通管理系統;此外,當局亦有必要全面檢視各類型交通運輸配套的需求、設施及服務分布,為香港未來的運輸發展制定更清晰的路綫圖,帶動香港發展。
▲ 特區政府應就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訂定超前的框架。(資料圖片)
撰文 :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