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全球經濟不明朗 東盟表現亮眼

評論

發布時間: 2022/12/16

分享:

分享: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主要經濟體採取貨幣和財政雙寬鬆的政策,以提振經濟發展;盡管2021年全球經濟初步復甦,但進入2022年,俄烏局勢進一步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寬鬆的貨幣及財政政策,疊加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的高漲,加大了各國的通脹壓力,全球經濟體紛紛通過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

全球經濟供給端和需求端均面臨下行壓力,復甦步伐放緩,滯漲風險加大,世界銀行今年6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下降到2.9%,遠低於今年1月預期的4.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於7月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3.2%。

東盟經濟增速 高於全球平均

在全球滯漲風險加劇下,東盟主要國家今年前3季的經濟增速表現亮眼。橫向對比來看,東盟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速,大多高於美國以及全球平均水平,截至第三季,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以及新加坡GDP按年增速,分別為9.32%、8.83%、7.73%、5.4%及4.26%,而泰國上半年GDP增速為2.4%;相比之下,美國前3季GDP按年增速僅為2.4%。

縱向比較看,東盟多數國家的GDP增速,不僅在第一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而且在第二及第三季進一步提升或保持穩健。馬來西亞今年前3季GDP按年增速分別為4.95%、8.95%、14.16%,越南為5.05%、7.83%、13.67%,菲律賓為8.15%、7.47%、7.6%,印尼為5.02%、5.45%、5.72%,新加坡為3.9%、4.5%、4.4%,而泰國前兩季GDP增速為2.32%及2.48%。

印尼和馬來西亞作為大宗商品淨出口國,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強勁的內需和投資支撑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的經濟復甦;至於越南,除了一定程度的低基數因素外,加工製造業是越南整個經濟的增長引擎;而泰國經濟則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旅遊業恢復緩慢拖累。

寬防疫重啟經濟 內需投資增強

隨着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東盟各國在今年第二季逐步放寬防疫限制,地區經濟活動得以重啟,旅遊業有望復甦,內需和投資將得到加強,支撑經濟持續復甦。國際上主要機構對東盟經濟增長的預測,均高於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IMF 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預測,東盟主要國家經濟增速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為3.2%、明年為2.7%,而對東盟主要經濟體今明兩年的預測則顯示,印尼經濟增速分別為5.33%及4.97%、馬來西亞為5.4%及4.38%、菲律賓為6.47%及5.02%、新加坡為3.02%及2.26%、泰國為2.84%及3.71%、越南為7%及6.16%;亞洲開發銀行在9月發布的《亞洲發展展望》中,對東南亞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為5.1%。明年則為5%。

新冠疫情後,東盟主要國家的出口展現了強勁的韌性,支撑該地區的經濟增長。2021年起,東盟國家的出口額保持高速增長,今年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依然穩健,東盟6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下同)今年前3季出口總額為14,430億美元,按年增長19.5%,大宗商品、電子電器、服裝紡織等出口表現突出。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認為,隨着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放緩,全球需求疲弱,全球貿易的增長可能已經觸頂,利率上升和經濟刺激計劃的退出,會不同程度抑制全球貿易。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東盟主要國家第三季出口按年增速有所下降,且出現分化,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越南出口增速仍保持雙位數增長,泰國和菲律賓出口增速則顯著下降,僅為6.57%和0.37%;此外,泰國和越南第三季出口錄得按季下降。

與中國經貿加強 驅動增長

東盟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得到加強,對東盟經濟增長起驅動作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今年1月1日正式對中國、日本、澳洲、新西蘭以及東盟的新加坡、泰國、越南、文萊、老撾、柬埔寨生效;2月1日對韓國生效;3月28日對馬來西亞生效;5月1日在中國與緬甸之間生效;8月30日,RCEP得到印尼議會正式批准,預計年底生效;東盟秘書長在10月表示,菲律賓有望能在今年內批准RCEP,11月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部長表示,該國政府將致力於簽署RCEP。

東盟6國今年前3季與中國的貿易,按年增長11.78%,向中國的出口額按年增長7.1%、從中國的進口額按年增長15.15%,其中印尼與中國的貿易增長最為突出,前3季向中國出口按年增長28.85%、從中國進口按年增長28.33%;東盟6國和中國的貿易,在其貿易總額中佔比達18.32%,其中向中國的出口佔總出口達15%、從中國的進口佔總進口達22.43%;印尼和越南相關佔比最突出,高達25%左右。與中國日漸緊密的貿易聯繫,將是未來東盟經濟持續復甦的重要驅動因素。

受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影響,貿易餘額從大宗商品淨進口國,重新分配至大宗商品淨出口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經濟因而從中受益。印尼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國之一,根據貿易餘額在GDP中的佔比,印尼是亞洲最大的大宗商品淨出口國,主要出口商品為煤炭、棕櫚油和以鎳為代表的金屬原材料,在新冠疫情後,印尼的經常帳戶盈餘顯著提升,由赤字轉為盈餘;至於泰國和菲律賓作為大宗商品淨進口國,經常帳戶轉為赤字,且逐漸惡化,拖累經濟增長,增加貨幣貶值壓力。

俄烏局勢外溢效應 致通脹添壓

雖然東盟與俄羅斯及烏克蘭在貿易和金融方面的直接聯繫較少,但俄烏局勢的外溢效應,使東盟各國的物價持續走高,通脹上升至近年高位,超出各國央行的通脹目標區間,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是東盟各國通脹上行的主要驅動因素。東盟各國央行在經濟復甦和平穩通脹之間尋求平衡,加息路徑和步伐存在差異,預計在物價水平持續高企的壓力下,東盟各經濟體在今年第四季以及明年第一季還會進一步加息。由於美聯儲加息,資本回流美國,引發東南亞金融市場動盪,東盟各國貨幣相對美元整體呈貶值趨勢,各國主要股市指數普遍在今年第二季開始出現大幅走低,10年期國債收益率自年初以來持續上升,未來資本流出壓力可能持續,抑制投資活動,令經濟復甦步伐放緩。

宏觀環境的穩定,有助於東盟經濟復甦。與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有所不同,在當前經濟周期中,東盟各國的債務佔GDP比例相對較低,而且外商直接投資近年來一直保持強勁,雖然東盟各國外滙儲備與月度進口覆蓋率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健康區間。綜合而言,東盟各國政府仍有較為充足的財政空間,支持經濟持續復甦。

撰文 : 謝金銘 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