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加快能源交通改革 迎新能源時代

評論

發布時間: 2022/12/17

分享:

分享:

將軍澳藍田隧道和將軍澳跨灣大橋日前正式通車,首個工作日交通暢順,看似已成功紓緩將軍澳隧道的塞車情況,亦令一些原本被市民覺得「山旮旯」的新發展區,頓時有了活力起來。過去數十年來,交通一向是香港生活的一個主要問題。幸好今屆特區政府有較多有相關經驗的官員領導,希望未來可以加快改革,令市民和公共交通服務供應商也能得益。

九巴及龍運巴士便於日前宣布,向政府申請加價,雖然申請幅度不足一成,但在經濟不景氣下,仍引起社會若干討論。在升斗市民眼中,所有公共事業加價,看起來都是同一回事,但事實上,與市民日常生活相關的不同公共事業,價格和營運規管政策可有很大分別。例如電力公司和巴士公司,在市民日常開支的「需求側」角度來看,表面是很相似,但當局相應的營運和利潤監管要求卻有很大分別。

油價升非獨市 巴士業務挑戰大

香港巴士公司業務在過去數年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供應側」。油價佔巴士公司整體營運成本約11%,香港因沒有自己的油田和石油化工業,入口燃油價格受外圍環境影響持續上升。今年1月至10月期間,原油平均價格約102美元一桶,較去年同期平均僅約70美元一桶,增幅高達45.7%,與2020年全年平均約43美元一桶相比,更是貴一倍有多,令巴士公司營運成本無可避免地大增。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工資開支上漲。以九巴及龍運為例,13,000名員工中大部分是前綫人員,員工工資佔總營運開支近6成。在當局的監管和社會的班次準時效率要求下,員工工作的安全和準時可靠度也是要求極高,沒有一般中小企的彈性。考慮到在困難的社會情況、市場環境、薪酬趨勢和疫情高危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員工緊守崗位,九巴和龍運更在今年年中為全體員工加薪3.5%。

公營巴士明明經營風險較高,但盈利保證不單較其他公用事業低,甚至沒有官方保證;巴士車費調整機制限制多,當局也沒有為審批時間設限制或其他明文規定標準,過往曾經試過有車費調整申請的審批時間長達接近3年,令票價滯後於市場情況,而巴士公司須自行承擔等候審批期間的燃料價格變動。

有別於其他公營事業,巴士業務其實還要面對市場競爭。除的士及小巴外,近期例子是港鐵屯馬綫全綫開通後,九巴的日均客量總共減少逾10萬人次。今年上半年,九巴錄得除稅後虧損1.391億元,相比去年上半年除稅後虧損3,690萬元,增加了1.022億元,九巴在此情況下,申請少於一成加幅,可說是相當保守;龍運巴士更已連續11年沒有加價。

電力鐵路事業 經營保障較健全

相較於巴士公司的艱苦經營,同樣是公共事業的電力公司,當局對准許利潤保證等確保其經營環境的政策措施,卻是健全得多。根據當局的《管制計劃協議》,香港兩大電力公司實質是各佔半壁江山,無正面競爭,而且有8%准許回報率;據規定,電力公司的燃料價格變動可以實報實銷,毋須經政府審批,營運成本可大部分轉嫁用戶,所以在疫情下,電力公司盈利是可以不跌反升。再者,經濟不景下,市民要節省的,先是飲食,然後是租金,再想想節省交通費,卻相對較少有人說因經濟差而節省電費。

同樣道理,不論是鐵路網絡還是電力網絡,在本港營運時當局雖然對供應商的服務質素和可靠程度有嚴格要求,但同時也有市場份額的保證,以確保營運商的經營有可持續性;可是,在「以鐵路為骨幹」的公共交通運輸思維下,本港專營巴士公司不但要與鐵路和其他交通工具競爭,也要與其他巴士公司投標爭取經營路綫。巴士的經營風險較高,政策上卻無保證回報,相對其他公共事業而言,專營巴士的發牌和監管制度仍有很多需要進步的空間。

在多重打擊下,本港巴士公司仍維持服務的完善水平至今,其實又是一個要「說好的香港故事」。維持專營巴士公司的財務可持續性,對於巴士公司提供安全及優質的公共巴士服務十分重要;更重要的一點是,巴士公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僱主,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站在社會利益的大前提下,當局應考慮讓巴士公司有一個更理想、相對公平的營商環境,例如容許更頻密但幅度較小的票價調整,提升巴士公司財務的可持續性。

定長遠能源政策 應對未來變局

概括以上種種,筆者早前撰文討論重組中央政策組已指出,本港在整體營運上的一個經常性硬傷,就是缺乏本地能源行業。例如本港航空公司多年艱苦經營,就算近年於國際名列前茅,但盈利和支薪能力仍然薄弱,遠因就是香港沒有自己的油田,要「市價買油,市價賣票」,油價低時要應對減價戰,油價高時又要承受高成本,根本沒有空間計劃將來。

就算說香港的電力業,其實也是「市價買煤,市價賣電」。例如電力公司多有在印尼入口清潔煤,惟隨着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人家未來會否繼續賣煤予本港,也是未有討論。在能源政策上,特區政府多年來也是用「煮到來就食」的「執生」心態,最多要求承辦商在工程上要有高質量,確保對市民的供應穩定,如石化燃料耗盡後(專家估計在21世紀末可能發生)的香港會變成怎樣,則是未有長遠規劃。趁今日疫情進入後期,「開關」在即,當局可好好善用此機會,領導本港能源和交通行業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革。

九巴及龍運巴士日前申請加價,加幅低於一成。(資料圖片)

撰文 :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