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滿足訴求 讓科技真正為民服務

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5/05

分享:

分享:

在本港與內地通關初期,就聽說申請回鄉證的人很多,筆者也就沒有湊熱鬧;3個月過去了,最近為太太預約辦理回鄉證,結果最早的辦理時間竟然要差不多4個月後。

特區政府自一月推出「高才通」計劃,受到內地高端人才熱烈歡迎,尤其是筆者母校清華大學的校友們,不少人都有興趣。最近有位電子系畢業、已獲得「高才通」簽證的博士校友告訴我,通過網絡預約搶不到辦理身份證的名額,只好親自來香港碰碰運氣,誰知到了現場,根本不接受現場排隊,只好作罷,回上海每晚老老實實上網登記搶名額。

上述的兩件事情非常類似,都是科技運用產生場景缺陷,人為製造用戶困境的典型例子。

任何預約排隊系統,除了技術層面的安全、穩定、高效之外,在用戶需求的滿足上,還要保障幾點訴求,包括:操作效率、迫切需求、供應保障。

所謂操作效率,就是運用預約排隊系統,能夠快速地進行申請、提交、上傳、甚至繳費,從過去領表去一次、交表去一次、領證去一次,變成只要去兩次、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去。

例如運輸署提供的換領車輛牌照系統,全部手續在綫完成、費用在綫支付、新的牌照郵寄到家,非常完美;當然,辦理證件涉及現場身份核實甚至拍照,所以要親臨現場是可以理解的,本港入境處提供現場打印電子表單、證件可以跨區領取等,都是考慮到用戶操作效率而設計,值得稱讚。

預留緊急名額 按迫切性發放

所謂迫切需求,就是等不及幾個月了,例如有人要奔喪需要幾天內回去,或要探病需要兩周內回去;有人要參加培訓或交流,可以等一個月;亦有人真沒有急事,等幾個月也無所謂。不同的迫切度,有不同的等待期,從系統設計或流程設計中,提供相應的機制,例如中短等待期的名額,每日或每幾個小時釋放一批,給有需要的人緊急等待預約,現場也應當預留一部分名額,按不同迫切性的需要證明進行發放。

香港公立醫院的排隊制度,就是在醫療資源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按病情緊急程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預約排隊制度,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港人看病的需求平衡。

所謂供應保障,就是要在供應產生問題的時候,有能力進行資源補充或調動,一定程度恢復供應水平。

從中旅社的預約系統中可以看到,辦理通行證的名額兩天後就有,大可將辦理通行證服務的人手,調去辦理回鄉證,讓人等4個月辦理回鄉證,也實在是說不過去吧。

資源補充調動 恢復供應

再說入境處,早前剛說撤銷了幾間換領新一代身份證的服務中心,為甚麼不把這些中心繼續保留,為每個月數以萬計的「高才通」來港人才提供身份證服務呢?

讓年薪200萬以上的人才們,日復一日地在每晚12點開放的預約系統中搶奪名額,蹉跎歲月,情何以堪。

最後,回到科技概念,不要讓系統成為阻擋用戶的屏障,不要讓系統成為自己懶政的藉口,讓科技真正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得更好,才是香港應有的樣子!

不同的迫切度,有不同的等待期,從系統設計或流程設計中,應提供相應機制,例如預留一定名額,給有需要的人緊急等待預約。(資料圖片)

撰文 : 耿春亞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