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矯枉必須過正 「不過正不能矯枉」
發布時間: 2023/08/01
「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這是毛澤東主席在他的名篇《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裏給出的著名論斷。1927年,轟轟烈烈的湖南農民運動在全國造成了極大反響,那些貧苦的農民們組織起來,在農會的領導下打擊土豪劣紳,改變了中國農村幾千年來的舊模樣,引起了很多人(包括共產黨內一些人)的恐慌和憂慮。
扭轉局勢應具氣魄 不能扭捏
當時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如何評價農民運動上,一些人認為「過分了」,理由是「農會權力無上,不許地主說話,把地主的威風掃光。這等於將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但毛主席卻有不同的看法,「農村革命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階級權力的革命。農民若不用極大的力量,決不能推翻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權力。農村中須有一個大的革命熱潮,才能鼓動成千成萬的群眾,形成一個大的力量。」、「這種理論(指「過分了」),阻礙農民運動的興起,其結果破壞了革命,我們不能不堅決地反對。」
毛主席為甚麼反對「過分了」的理論,不是因為他看不到農民運動本身的缺點,也不是因為他要肯定那些「土豪劣紳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動不動捉人戴高帽子遊鄉」的具體行為,而是因為傳統封建勢力在農村根深蒂固,非有絕大的力量根本無法打破,這個時候去追求細節完美,給農民運動潑冷水,讓它一切都完美無瑕,其結果只能是洩掉了農民運動的旺盛氣勢,讓傳統封建勢力重佔上風,破壞農村革命。
當年對湖南農民運動是否「過分了」的爭論和其後發展,帶給今天的最寶貴經驗就是:當面臨一個極大困難和壓力的時候,要想扭轉局勢、有所作為,就必須要「矯枉過正」,不能做小腳女人,走起路來扭扭捏捏、瞻前顧後、生怕過頭或出問題,那樣的話,只會洩掉好不容易鼓起來的氣勢,把人心搞冷搞散、把事情搞糟,達不到想要的目的。譬如一根被掰彎的鐵絲,要想掰直就必須掰過頭一些,僅僅掰到「直」位就放手,鐵絲就還是彎的,無法達到掰直的目的。
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挑戰,這個問題早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提出,但直到2023年7月下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的嚴重局面,之前提出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有趨向加劇的迹象。
譬如房地產行業遇到的困難,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是「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是「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併購,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2023年4月政治局會議的提法是「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
各地樓巿乏力 落後中央目標
2023年7月政治局會議的提法是「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改造各類閒置房產。」
從中央精神來看,幾乎每次都要求推動或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專門提出「要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可從實際執行的情況看,房地產行業的表現幾乎可以說與中央精神背道而馳。內房企業的債務風險已經從2021年部分民企出現債務危機,發展到幾乎所有民企都有債務危機迹象,就連進入監管機構確定的實施「資產負債表改善計劃」優質開發商名單的龍湖 (00960) 、碧桂園 (02007) 等頭部民企,近期也傳出資金鏈緊張的消息,而本輪地產危機中沒出過事的國企,如進入優質開發商名單的國企開發商遠洋 (03377) 近期也出現債務違約,另一家國企綠地 (00337) 也正在違約的邊緣掙扎。
換言之,中央的精神並沒有變成具體政策的行動,或者說,具體政策推動房地產行業平穩發展的力度遠遠落後於中央的目標。不僅沒能遵循「矯枉必須過正」原則,用足夠的力量使問題逐漸改善。反而因為各種顧慮而畏首畏尾,不敢出台有力政策,應驗了毛主席當年的論斷「不過正不能矯枉」,推動房地產業平穩發展的政策不得力,致使房地產業的形勢愈來愈差,市場主體的信心也受到嚴重損害。
後續政策大膽推進 力拼經濟
市場主體對前景的信心不足,是近期從上到下都關注的熱點,從房地產業的例子可以看到,市場主體的信心受損一定程度源自中央精神與市場實際表現之間的反差,源自具體政策沒能很好地推動市場表現向中央精神指示的方向前進,於是,市場主體對中央精神能否順利落實的懷疑就產生了,信心就削弱了。
這種基於實際表現不如意引起的信心不足,顯然不能靠正面的宣傳和政府支持民企的政策宣示所能解決,而必須有實質行動,用實實在在的政策推動證明中央發展經濟的決心,只有這樣,受損的市場信心才能逐漸恢復。如果沒有行動,恐怕用再大的力氣去宣傳或者出再多鼓勵信心文件,信心都是不易增強的。
今年7月下旬的政治局會議,有一些令人喜出望外的內容,例如「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都是近年來首次提及,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困擾經濟的關鍵,如果後續政策能夠大膽推進,汲取過去政策推進力度不足的教訓,相信中國經濟必定可以出現根本性好轉。
▲ 作者認為,從中央精神來看,幾乎每次都要求推動或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惟從執行情況看,其精神並沒有變成具體政策的行動。(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