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洗脫「騎牆派」 考驗「中間派」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16/06/15

分享:

分享:

立法會選舉即將進入提名期,先後有多位知名人士,打出「中間派」旗號,宣稱獨立無黨派,積極考慮出選。究竟「知名中間派」的選情是否有利?

近屆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中,有不少候選人都以「獨立」名義出選。雖然被多個媒體先後踢爆,實際上是隱形建制,獲得親中團體支持。但有一點是無可否認,對於「兩邊都唔幫」的中間選民,「獨立候選人」有一定吸引力。

「參選時獨立 當選後建制」

9月立法會選舉有一大亮點:愈來愈多宣稱中間派的團體或人士,摩拳擦掌準備出選。除了有由建制派走向中間,例如王維基、詹培忠;同時亦有泛民出走的,如新思維、民主思路。有趣的是,幾乎所有中間派都打出兩大王牌:一是反對或偏向反對梁振英連任;二是願意與建制及泛民合作,突破「藍營黃營」之爭。

但根據過往經驗,大部分中間派總是給選民一種「參選時獨立,當選後建制」的感覺,先對個別議題模稜兩可,最後表態支持政府。如何洗脫「騎牆派」形象,變成中間派一大難題。雖然現時不少中間派的準參選人知名度甚高,佔盡先天優勢;但除了名氣外,對多個關鍵議題態度模糊,若要得到選民支持,定要清晰表態。

尤其是香港立法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這就更要求參選人在政治光譜上有極為清晰的定位——其目標、在重大議題上的立場為何?又會以甚麼手段來達致這些目標,是談判還是武力衝擊?上述種種,均要解釋清楚。

須定位清晰 吸引選民

現時本港政治主要由三個面向構成,分別是「泛民Vs建制」(議題包括是否盡早落實真普選、撤回人大8.31決議等)、「本土Vs大中華」(例如港人優先、普教中、港人自決甚或是港獨等),和「左Vs右」(例如全民退休保障、標準工時等)。各準參選人需要好好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是甚麼,否則便難以得到特定群體的支持,從而當選。

就以王維基為例,他指自己的政綱只有「換特首」三個字,可以設想他在「泛民Vs建制」一軸中,稍為偏向泛民。但所有泛民,甚至部分建制派(如自由黨),也對「梁振英下台」抱持正面態度,除非他在「換特首」上有極其獨到或引人注目的方法,否則便一定要在「真普選」等議題上進一步作出闡述,或在「本土Vs大中華」、「左Vs右」的面向作清晰表態,才能塑造一個較為立體的形象,吸引選民。

尚有3個月不到時間,立法會選舉便會舉行,希望這會是一場以清楚的理念、政綱比拼的選舉!

撰文 : 周日東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鄺英豪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欄名 : 新香港人

機構 : 新力量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