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新生代中文水平差 教育之過?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7/08/23

分享:

分享:

我曾經看過香港80年代的中文報紙,採訪報道的遣詞造句十分講究,文筆優雅,可讀性强,遠比現在的報章雜誌讀起來有趣的多。

再往前看,金庸先生當年在明報上連載武俠小說,風雲變幻的江湖,扣人心弦的情節,個性豐滿的英雄,直引得讀者日日翹首期待,一時間洛陽紙貴。

家長思維轉變 追捧英語教育

然而,現在香港的報章雜誌,已淪落為講是非、造輿論的工具,搞政治的,做生意的,再加上像我這類清談無聊分子,讓整份報紙看起來沒半點文學氣息,無一絲人文色彩。一份報紙厚厚一沓,5分鐘就能從頭翻到尾,一眼看去已經知道講的是甚麼了。

為甚麼會這樣?其實從身邊的朋友們為孩子選擇教育的思維就能得到答案。很多我們這一代的內地人,以及再早一代的香港人,家庭雖不至窮的叮噹響,但最多就是溫飽。在子女教育方面,都是跟着政府走,中文是當仁不讓的母語,寫日記寫作文是最普通不過的家庭作業。課外閱讀都是有書就讀,如飢似渴,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我還是從租書舖租來,走路吃飯都在看,趕緊看完趕緊還,不僅是因為故事精采,更是怕多借一日就要多付2角錢。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每個人的中文水平自然不會太差,至少四大名著、武俠小說都讀過,寫篇文章也都字句通順,成文成篇。

然而今時今日,經濟發展了,但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卻彷彿對自己的母語失去了信心,有選擇的情況下,都讓孩子讀國際學校或英文學校。香港的商人家庭、專業人士家庭、公務員家庭、教授家庭等,恐怕絕大多數都是讓子女接受以英文為主的教育,並且在大學甚至中學階段就將子女送往外國讀書。而這些子女長大成人,很多也的確很優秀,但中文水平和對中國文化藝術歷史等方面的了解,恐怕就乏善可陳了。我常常問在香港長大的年輕人一個問題:看過中文版的四大名著嗎?答案往往是讓人失望的。當然,中文學習和閱讀的情況,在目前的內地恐怕也是不容樂觀,還有多少的孩子如前人一般去閱讀和寫作呢?

立足中國文化 才能打拼西方

在為女兒選擇教育模式時,我其實只有一個原則性問題:在爭取優質教育機構的同時能夠盡可能讓她得到充分的中文教育。至於英文?看到很多從小在內地長大的朋友在留學和職業生涯中培養出來的英文能力非常優秀,我想也就夠了。未來的世界,中西方已經打通,兩頭都會兩頭都不到岸就能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立足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和價值,才能去打拼西方的世界。

據說Trump總統的子孫們都在學習中文,而且學的都不錯。如果將來我們的孩子中文程度都比不上Trump的孫子,真不知情何以堪啊!

http://newhongkonger.blogspot.com

撰文 : 耿春亞

欄名 : 新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