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中央減稅 助企業應對高升成本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1/25

分享:

分享:

自從2018年後半起始,中美貿易戰漸見白熱化,外界就把中國經濟增長、企業發展的難點,放在大國角力,甚或「新冷戰」之上。反之,早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展開並為2019年景氣預期定調之前,北京就屢屢強調供給側改革。

筆者卻以為,在中美經貿關係,以及內地產業結構、產業政策以外,所有關心亞太發展前景的持份者、觀察者,都要倍加注意中國大小企業的營運及發展成本變化。相關變化為中國企業帶來的新生存環境,無論是短、中,還是長影響,都明顯不下於中美摩擦,或者北京新產業政策的推行。

貿戰影響 料今明年始全面浮現

中美貿易、投資爭議,對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的實質打擊有限。事實上,就2018年1月至11月數據看來,中方對美國出口增長9.8%。據信,12月份數字有所回調;然則,全年對美順差仍屬歷史新高無疑。不止對美貿易,中國總體進出口和順差總額,亦在環球貿易戰頭一年陰霾下保持穩中有進。

可以說,統計數據反映,即便貿易糾紛,影響了中國企業及個人的投資、消費信心;負面效果可能要待2019、2020年之交才全面顯現出來。然而,中國企業所面對的成本問題,就在2016、2017年的基礎之上,疊加到2018年。

賦稅勞保 致民企成本升利潤降

導致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大小小民企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成因之一,就是賦稅及勞工保障的制度化、嚴格落實。「金稅3期」電子系統在全國上綫、持續升級,讓中央及地方稅務部門效能提升;政府稽查稅務能力隨着科技手段提升而趨強,企業得以迴旋的空間自然愈小。透過電腦輔助,進行「發票往來分析」、「發票認證」等交叉比對手段,內地省市不論發展水平,稽核、徵稅的效率都有所精進。

此外,透過「大數據」整合及比對,各徵稅單位得以概觀大小企業繳稅實況及往績;進而得以主動調查大企業、高盈利、少交稅的反常案例。因此,單單2018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當中,稅收項目達到91,629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高達14.4%。稅務以外,以改善勞工福利待遇為核心的社會保障計劃,民企亦須更嚴格地遵行,亦間接、直接地影響了營運成本,以及企業內外的現金流運轉。

社保安老提升 不可動國策根本

經過一輪醞釀和熱議後,中國政府仍然傾向於今年起,由稅務機關全面徵收社保金。客觀上,憑藉「金稅3期」系統的加持,稅務機關強大的行政權、懲處權,本非社保部門可比。根據2017年統計數據,截至前年年底,全國城鎮就業人員為4.2462億,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4.0293億人;後者又分成1.1026億退休人員,以及在職者2.9268億人。換言之,將4.2億減去2.9億,中國尚有逾3成,即1.3億城鎮勞動人口,未有社會保障。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執政黨的權威來自對普羅階層收入、福利的有力保障。即使單從經濟發展角度觀之,人均可支配收入佔GDP比例愈高,其永續發展潛力就愈高。尤其是2019年中國人均GDP已接近1萬美元大關,內部消費能力將決定自身國運及政權穩定度;社保、安老成本的提升,成為不可動搖的根本國策。事實上,2017年內地社保基金支出合計5.7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整整1萬億元,增長率高達21.9%;其中養老和醫保金額就佔了95%,符合中國人口紅利漸散、長者人數急增的現實。

經濟放緩 減稅紓企業壓力良方

在盛平時代,中央政府大可透過經濟的平穩發展,來消化社保體系加強、勞動力老化造成的經營壓力。然而,由於中國和先進國家勢將進行短兵相接的科技較勁,各大國際經濟組織又對環境經貿前景難表樂觀,中國政府就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既然社保不能動,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不是大力舉債,就是果斷減稅。事實上,2018年第四季減稅效果明顯;中國政府僅用一季時間,即把公共財政收入增幅由高於GDP增速,拉至低於此數。

最終,較有可能的結果是2018年財政收入增速,全面低於全年GDP增速。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352億元,按年增長6.2%。支出方面,1至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0,906億元,按年增長8.7%。由於前三季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年增長8.7%,高於同期GDP的6.7%增速;而去年全年中國GDP增速為6.6%。可見,第四季財政收入速度大幅拉低全年增速;中央政府明顯有的放矢。

中央政府要減輕企業成本壓力,以應對中美貿易戰的負面影響,最簡單直接方法是減稅。(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許楨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欄名 : 中國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