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數字遊戲

寫意坊

發布時間: 2019/02/01

分享:

分享:

香港YouTube剛發布「2018 Top Five HK YouTube Ads」,有人把它解讀成「觀眾心水/首選」,意味着此五片乃去年「最受歡迎/喜愛」之YouTube廣告。Top Five分別是宜家傢俬、港鐵、Somersby、中銀香港和CSL。一看即生疑,事關中銀香港廣告,是宣傳新鈔發行,詭異處在於,中銀推新鈔時,公眾劣評如潮,斷估不會這頭罵完、那頭就把新鈔廣告選為心水如此精神分裂吧?

究竟Top Five如何得出?原來只憑瀏覽次數、時間和重複瀏覽選出。嗄?!「睇」不等於「鍾意」或「心水」,是簡單的概念與邏輯關係吧!

我授課時,經常完整地播出港鐵廣告,因為想學員明白,當現實中,公眾心裏對港鐵仍有條刺時,若企業不努力拔刺,反在廣告製造美好畫面的話,那個現實與廣告片不符實的差異,只令公眾更反感。事實上,過往亦曾試過,他們的廣告一出,即釀成關公災難。

港鐵的廣告,我是經常看、重複看,必定在課堂上播的,因他們提供了很好的「斷層」和「自製關公災難」反面教材。若單憑我的瀏覽次數、時間和重複瀏覽次數去看,YouTube會以為我要不愛死港鐵、要不愛死他們的廣告。但事實上,兩樣都唔係(當然,「唔係愛死」亦並不代表「恨死」,是兩個不同概念),因此,若把「瀏覽」解讀成「top-picks」,是很片面和誤導性的演繹。把一個數字當做成功指標,實在錯得交關,形成有些人盲目追求「量」而忽略「質」。但,這現象又豈止於廣告營銷界?

此等盲目追捧數字的遊戲,在社會其他界別同樣發生,例如:教育界、醫療界等,現已有「數字」等同「成功指標」的傾向,而政府亦將這堆數字與撥款掛鈎。

十多年前,曾有「前輩學者」面對面同我講:「記住,教學唔重要,發表論文才重要。」教育人竟講出這樣的話!那刻,我心裏明白到,大學教育質素將會面臨甚麼危機;而我,選擇了一條不認同他的路。我們的社會走到這個地步,是時候要停一停反思:學者發表論文次數,是否代表教育質素?引入多少先進醫護硬件,又是否等同優質醫療?此二例僅冰山一角,若社會再盲目追捧數字,只會把真正核心(或爛心)問題,繼續囤積和封存。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

最新專欄文章 更多

2024/11/05
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