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旅行與減碳 能否兩者兼得?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12/04

分享:

分享:

航空業屬於高二氧化碳排放的行業。為了減少碳排放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瑞典近年有人發起拒搭飛機行動,鼓勵大眾以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代替乘搭飛機外遊,歐美地區亦有人仿效。

面對「罷搭」浪潮,航空業界和倚重旅遊業的地區該如何應對?作為旅客,想低碳遠行又是否可行?

航空業碳排放量大,業界數據顯示,全球航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所有人為排放量的約2%,主要來自飛機航行時燃燒的燃油,亦包括穿梭機場地面設備的車輛、服務飛機的地面設施及接載乘客的穿梭巴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隨着航空業需求急速上升,航空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將每年增長3%至4%,在2050年將會佔所有人為排放量的3%。

以飛行為恥?瑞典發起拒搭飛機

要扭轉大趨勢,本不易為,但總有人作出嘗試。其中瑞典創作歌手Staffan Lindberg便於2017年發起Flygskam行動(Flygskam為瑞典文,英文及中文分別譯作Flight shame或「飛行恥辱」),希望大眾以飛行為恥,透過自省改變旅行方式,減少乘坐飛機同時減低碳排放。呼籲獲得多位名人響應,稱日後出行會改乘碳排放只是飛機十分之一的火車。

雖然未有數據證實Flygskam行動的減碳成效,但從瑞典機場及鐵路的乘客量變化,或可振奮行動支持者的士氣。瑞典機場管理局調查顯示,在今年首三季,當地十個機場的乘客數量約為3,100萬,較去年同期減少4%,反觀當地的鐵路班次卻有所上升,其中瑞典國內鐵路乘客量在2018年按年上升5%。上述情況或多或少能反映當地人在選擇旅遊交通上的轉變。

除了瑞典,歐美國家亦有人響應行動。瑞士銀行(瑞銀)在今年7至8月訪問逾6,000名美國、法國、英國及德國人,當中每五個人就有一個表示因為關注氣候變化,在去年最少減少乘搭飛機一次,亦有27%受訪者正考慮響應。另外,有來自美國、挪威、英國、德國、法國、阿根廷等共700位學者發起「減少飛行」聯署,當中更有學者揚言,隨着視像通訊技術發展愈趨成熟,「或許20年後,大家就會覺得曾經飛來飛去參加學術會議是個笑話」。

慎選交通工具 減少碳排放

的確,旅行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飛機,還有其他交通工具可以選擇,究竟乘搭飛機和其他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相差多少?有資料顯示,以每公里每名乘客的碳排放計算,旅遊巴的碳排放約為27克;巴士為104克;國內鐵路約41克;飛機的碳排放最多,國內航機約為133克,長途則為102克;最少碳排放的是高鐵,僅約2.2克。

雖然拒搭飛機的行動尚未普及,但或多或少影響航空業的盤算。瑞銀早前的調查指出,如瑞典環保少女Greta Thunberg等帶動的環保運動,令較富裕國家如歐洲的人改變飛行習慣,故預期歐洲的航班增長率將減至每年1.5%。同時,載客量較少的飛機,生產數目亦將每年減少110架,料空中巴士會因此每年損失28億歐元(約243億港元)營業額。

業界研新飛機 用可持續燃料

面對環保浪潮,有業界組織相信,想繼續在空中旅行市場上佔一席位,有效減排至關重要。在2016年,國際民航組織建立了全球航空運輸業碳中和方案及減排計劃(CORSIA),截至去年11月,已有76個國家承諾自願抵銷2021年的排放量,佔國際航空活動的76%。另國際航協與成員航空公司亦針對行業氣候行動戰略作出承諾,在2050年,將淨碳排放量削減至2005年水平的一半。

為履行承諾,各大航空公司都開始投資減排措施。其中荷蘭皇家航空,今年便夥拍德爾夫特科技大學開展研究,期望研發出省油減碳的飛機「Flying-V」,令耗油量較目前最先進的空中巴士A350少20%。香港的國泰航空亦不斷購置更輕、更省油的新型飛機,並傾向使用更多航空生物燃料,以有效降低燃料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達80%。挪威亦正積極開拓電動飛機市場,取代傳統燃油飛機。

多國徵稅 補貼減排措施

此外,多國政府亦透過徵稅、發展鐵路等方式抵銷或減少碳排放量。法國政府早前宣布由明年起,對從法國離境航班的每張機票,徵收最多18歐元(約156港元)的「環保稅」,預期每年可籌集約1.82億歐元(約15.8億港元),用作在法國國內發展鐵路等較低污染的交通運輸基建項目。瑞典自去年4月起也開始徵收類似稅項,對每位旅客最多加徵40歐元(約347港元),期望減輕空中交通對氣候帶來的影響。

在香港,政府同樣為旅客提供低碳出行的基建,包括去年通車的高鐵香港段,以及已投入運作多年的啟德郵輪碼頭。據運房局資料,高鐵的碳排放量僅為飛機的15%、汽車和巴士的25%。據統計處數字,今年首九個月的本港居民離港人次為7,156萬,當中961.3萬人次經機場離港,佔整體13.4%。但對港人而言,受地理及假期日數的限制,除非到內地旅遊,否則很難避免乘搭飛機,要做到旅行同時減碳,可以怎樣?

最簡單是減少長途旅行,或改乘火車或旅遊巴,到鄰近地區作旅遊體驗。另外,目前有不少航空公司有提供「碳中和計劃」。以國泰航空為例,乘客可以透過購買「抵銷量」,贊助計劃當中的減排項目,例如專研再生能源的計劃,抵銷飛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至於商務旅客則應該避免海外公幹,改以視像會議,減少飛行引致的碳足迹。

根據旅遊發展局數字,今年1至9月的訪港旅客當中,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長途地區市場的訪港人次逾300萬,較去年同期下跌半成。這固然與本港的社會動盪有關(反修例風波前即今年1至5月,長途地區市場的訪港人次按年上升0.4%),但即使沒有這場風波,若Flygskam行動在富裕國家遍地開花,長途地區市場的訪港旅客,也有可能減少,打擊本港旅遊業。根據最新數據,來自這些地區的訪港旅客約佔整體6.5%,當中有近七成為過夜旅客,業界實在需要未雨綢繆,思考如何吸引這類訪客。

不過,本港目前正發展郵輪遊、高鐵遊、大灣區旅遊等概念,提供飛機外的外遊選擇,仍有望吸引銳意減碳的外國人到訪香港,再以香港為中轉站,將旅程輻射至內地,甚至東南亞國家。環保署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4,070萬公噸,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5噸,雖然整體數字按年下跌2.4%,但有環保團體估算,如果每人每年少坐一次飛機,香港的碳排放可以每年減少700萬噸。下次計劃去旅行時,不妨停一停、諗一諗,考慮低碳出行,為環保出一分力。

瑞銀調查指,環保運動令較富裕國家如歐洲旅客改變飛行習慣,預期歐洲航班增長率將減至每年1.5%。(路透資料圖片)

欄名 : GREEN FORUM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