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公廁起革命 軟硬件須雙管齊下
發布時間: 2019/12/04
本港公廁臭名遠播,審計署報告指25%公廁逾10年沒翻新,食環署在處理上歎慢板,令髒臭問題更趨嚴重。港府不但要加快翻新公廁,更須提升公廁管理和如廁文化,才能標本皆治。
審計局日前發表報告指,全港798間公廁,仍有51間旱廁,比原定改成沖水式廁所的時間遲了7年仍未完成。在眾多公廁中,有199間(25%)已超過10年未翻新,當中包括29間屬使用率高的公廁。在政府斥資6億元全面翻新240間公廁,食環署應與建築署根據公廁使用率和情況,訂出翻新工程優先次序。
公眾對翻新公廁提出很多意見,如安裝冷氣機和抽濕機,港府亦表明試用臭氧和氧聚解空氣處理技術,分別消除公廁潔具及空氣臭味,並考慮將洗手盆、梘液機及乾手機結合成一站式鏡櫃型洗手盆等。
這些硬件只屬小修小補,因本港一直未有訂立明確公廁設計及規劃標準,如只要求面積大的磚,反觀新加坡卻對牆身和地板磚面積規定至少要100毫米乘200毫米,對尿兜的安裝、尿兜間距離和自動沖水量都有明確規定,連燈光及所有設施的保養維修都有詳細規範,為市民提供一個整體舒適而乾淨的如廁環境。
單靠硬件來提升公廁質素並不夠,港府更須正視軟件問題。食環署自2002年將公廁清潔服務外判,合約承辦商為中標而下調標價,要保持利潤,惟有削減夜間清潔工數目,以致衞生問題惡化。即使食環署督導員突擊檢查公廁,縱然可對違反合約細則作出口頭警告、失責通知書或扣分,但他們評核報告往往給予「良好」總評,難起阻嚇作用。
台「公廁認養」 民間創意締三贏
反觀台北市政府公廁管理隊檢查時,如發現紕漏就會對清潔公司扣分,檢查成績在95分以上的每半年才稽查一次,而75分以下的除最高可罰款6,000元新台幣,更面臨至少每周一次檢查,直至達標為止。做得好的清潔公司及清潔工,年終會獲頒獎嘉許。
台灣環保署去年推出「公廁認養」計劃,鼓勵企業認養公廁,運用民間創意改善公廁的管理和硬件,既可減少公帑,亦可讓企業賣廣告,也讓民眾擁有乾淨廁所,達致三贏。其實這是效法跨國企業JCDecaux集團旗下Wall公司的做法,Wall將公廁外牆打造成廣告牌,用廣告收益來補貼高質量廁所的開支,結果首年賺到1,000萬歐元(約8,670萬港元)。
新加坡則容許公廁承包商向用者收費,以補貼清潔工的微薄薪水,又能促進老年就業,加上當地廁所協會每年舉辦升級評選活動,有助提升公廁的潔淨。
港府更須加強對用家的如廁文化教育,香港廁所協會曾批評市民使用廁所文化差勁,不但如廁後不沖廁,洗手後更將水灑在地上。清潔工亦投訴市民欠公德心,蹲在座廁板上大便,弄污廁板,非常噁心。若市民如廁文化沒有改善,即使政府花巨款翻新公廁也枉然,很快又變得骯髒。
日本廁所乾淨舉世知名,皆因當地小孩由小學起便要分擔打掃課室和清潔廁所工作,從而培養出公德心。港府宜仿效日本加強對兒童的如廁文化培育,亦對遊客加強衞生宣傳廣播,再配合硬件升級,在打造乾淨公廁才能事半功倍。
▲ 本港公廁髒臭問題趨嚴重,港府不但要加快翻新,更須提升公廁管理和如廁文化,才能標本皆治。(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