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善用大數據 源頭減輕醫療負擔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09/26

分享:

分享:

上周蘋果與新加坡政府宣布,聯合進行一項名為LumiHealth的健康計劃,透過使用Apple Watch管理日常活動量及完成各種健康挑戰,例如步行、瑜伽、早睡早起等,成功達標便有380新加坡元獎勵,變相免費賺取1隻Apple Watch有餘。

新加坡保健促進局稱,計劃是為了鼓勵國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副總理王瑞杰更畫龍點睛,表示LumiHealth可提供寶貴數據作分析研究。新加坡人口約580萬,即使只有不足一半國民參與計劃,也是一項龐大的公共衞生試驗,所得數據不僅有利於將來醫療政策的規劃,更有助當局找出健康行為與公共醫療開支的關聯性。再者,新加坡缺乏四季變化,面積小、人口集中,國民處身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模式類近,此次試驗又使用統一的硬體和軟體,因此試驗結果應較為可靠。

保險業利用科技 降低索賠額

事實上,少數保險業的先行者已經利用科技和數據,嘗試從源頭減少病人出現,從而降低索償金額。南非醫療保險公司Discovery吸引了300萬名投保人自願證明會照顧自己的健康,例如佩戴追蹤身體狀況的智能手環及定時運動,便能獲得保費折扣。美國醫療保險公司Oscar給所有投保人一個追蹤器,只要他們達成設定目標,例如1天內步行1萬步,便可賺取現金回贈。美國保險公司Progressive更進一步把這種概念發揮至汽車保險:車主可選擇安裝監控自己駕駛習慣的設備,那些行駛里數少、遵守路牌、謹慎保護自己和他人性命的車主,可享有大幅保費折扣。

傳統上,保險公司憑着一些粗略的指標來評估風險,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態等。現今,保險公司藉智能手環、社交媒體、信用卡提供的海量數據,更精準地在「上游」辨別出健康風險,例如英國保險公司Aviva發現那些經常深夜上網、信用卡記錄充斥高脂多糖食物的客戶,通常缺乏睡眠,健康欠佳。然而,保險公司的最終目標是降低整體發病率和索賠額,對高風險客戶提升保費僅是不得已之舉;因此這類保險公司進一步運用大數據,向投保人提供個人化的分析和建議。令人高興的是,一般投保人都不介意使用追蹤設備,反而更傾向降低費用和收到忠告,從而改善自己的行為和健康,例如Discovery的客戶參加健康監督計劃後,使用醫院次數減少了。

擴大醫療系統 只屬下游紓壓

把上述放到公共醫療系統亦是同理。保險公司的賠償宗數近似公立醫院的診症數量;賠償額即近似公共醫療成本。現時香港政府主要集中在「下游」階段紓緩公營醫療壓力,待病人出現後才想盡辦法滿足其醫療需求,例如興建新醫院、增加病床、培訓更多醫護人才,是為了擴大醫療系統的容納能力;推行自願醫保和醫療券,實際上是鼓勵醫療需求轉向私營機構。筆者一方面認同這些措施,另一方面冀望港府仿效新加坡,以誘因推動市民培養健康生活,並建立數據,探討從「上游」紓緩公共醫療負荷的可能性。

可穿戴式智能裝置和相關軟件從5、6年前興起,至今已十分成熟,再配合現時數據挖掘技術,和保障個人私隱法例,推行大型公共衞生試驗已成可能。《黃帝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意指在未病之前預防不致已病,才算上乘之工,港府宜以創新思維,疏導公立醫療體系壓力。

現時政府主要集中在「下游」階段紓緩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待病人出現後才想盡辦法滿足醫療需求。(資料圖片)

撰文 : 羅浩宇 「創科未來」總幹事

欄名 : 創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