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大灣區新變局 港深合作助國際化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10/20

分享:

分享: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拉開新一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10月11日出台後,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4日南巡深圳講話,特別點出深圳是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擎。灣區新變局反映了甚麼?如此變局下,香港應何去何從?筆者認為,香港出路在於深港合作,推動灣區國際化的進程。

灣區發展規劃生於內地有產業升級需要。《方案》27條改革舉措盡是授權深圳,促成產業升級,其主角正是高科技企業。國家主席習近平南巡深圳,強調深圳是灣區的重要引擎,背後正是立足於產業升級的需要和外交阻力。中國勞動力與土地成本在攀升,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繼續作為主力。轉型為技術和資本主導驅動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的出路,故中國推出灣區發展規劃,促進高科技企業與工商服務業發展。

但中國企業礙於國際形勢,走出去的阻力極大,所以中國政府落子深圳,回應內憂外患。特朗普主政後,美國不斷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中興、華為、字節跳動等高科技企業皆在其列。日本、英國和印度等國家隨之而行。

疫情加劇各國的社會矛盾,中國的一枝獨秀打破西方社會精英與民間的自信,因此頻繁壓制中國,迴避自身問題。拜登和特朗普均表示,必會壓制中國的高科技企業,美國大選顯然無改中國外交困境。

回應內憂外患 深成國策要角

故此,中國需採取加強開放,同時推動內需的雙迴圈方式,回應內憂外患。深圳滙聚眾多科創企業及先進製造業,改革開放多次擔任政策試點的成功往績,因此成了國策要角,更成了灣區核心。

因此,香港應與深圳加強合作,協助內地科創企業走出去。中國資本帳依舊封閉,因此深圳難以驟然取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美元流通量依舊冠絕全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滙儲備中,美元佔比高達61.9%。

調整資本市場 試行數字人幣

港元因聯繫滙率制度與美元掛鈎,如今國際形勢緊張,內地企業要融資,開拓國際業務、採購國際技術及企業等等,香港便是內地科創企業地緣政治風險最低的選項。

香港是國際資本投資中國的關鍵視窗,自香港國安法實施至10月9日,境外資本流入1,391.46億港元,內地科創企業更成為焦點所在。另一邊廂,香港的製造業長期只佔GDP的1%左右,深圳則滙聚大量具備競爭力的科創企業和先進製造業,彼此在內地科創企業的國際化,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間。

再者,香港應與深圳協調,引入國際資本,整合灣區資本市場。《方案》中提出深圳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存託憑證(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簡稱CDR)為例,需要境外上市公司將部分已發行上市的股票託管在中國保管銀行,將其憑證在境內A股上市,以人民幣交易結算,以供境內投資者交易。並未在深交所或上交所上市的新經濟港股,便是最佳試點對象。

香港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甚高,而深港兩地相近,同屬一國,無論是兩地證券業及銀行業交流,還是政府間的監管協調,都相當便利,更免除地緣政治風險的變數。深圳能藉此發展資本市場,促進科創企業的發展,香港更能藉此協助奠定灣區資本流通的框架。香港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數碼人民幣可在香港與深圳協調試行,看國際投資者的反應,以便為通過數字人民幣、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定策。

整合專業資格 吸引國際人才

此外,香港也應與深圳合作,整合灣區專業資格認可及生活配套資源,吸引國際人才流入和常駐。國際資本願意投資灣區產業,人才能在此一展所長,便是促進灣區發展的開始。

國際人才流入灣區工作,首要問題在於專業資格認可。香港可以提供相應的專業規範和資歷架構,深圳則提供當地對應人才需求評估,透過兩地行業協會及對應政府部門的協調,進行專業資格認可的互通與課程整合,藉此做出適當的市場薪酬水準,吸引國際人才。

其次,生活配套能否保障國際人才的生活質素,便是他們是否願意長期發展的關鍵。當國際人才進入灣區長期發展,在當地生兒育女,教育等配套服務能否跟得上,將影響他們會否常駐。

香港素為國際大都會,滙聚豐厚的教育資源,面向不同年齡層的國際學校都相當多,更滙聚多家國際排名領先的大學,惟礙於年輕人口的減少,教師和學校都有過剩的趨勢。當深圳為此引入國際學校,擴大辦學自主權,香港的教育資源便不可不察。深港兩地在人才引入的協調整合,就是灣區發展的問路之石。

總括而言,中國產業升級促成灣區發展規劃,但如今中國企業面臨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深圳獲得眾多政策試點授權,是國家雙循環經濟策略的重要一環。因此,香港應與深圳加強合作,攜手讓更多內地科創企業走出去,引入國際資本發展灣區,吸引國際人才流入和常駐。

深圳滙聚眾多科創企業及先進製造業,改革開放多次擔任政策試點的成功往績,因此成了國策要角,更成了灣區核心。(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林至穎 中國未來投資集團董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創意創業中心總監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