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疫情加速數碼化 企業迎商業變局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1/07

分享:

分享: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於2020年12月中旬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特別版》(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Special Edition 2020:How Countries are Performing on the Road to Recovery)。報告沒有列出國家間的競爭力等級排名,而是集中論及經濟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強化經濟韌性,為復甦做準備。其中,數碼化程度高的經濟體,較能夠支持僱員遠程工作,經濟運作的鏈條可以保持不斷。很顯然,今次疫情對生產和就業市場的打擊,破壞力巨大,企業包括管理高層和員工,都對科技,尤其數碼化技術在生產、管理、市場銷售以至工作場地空間上的助力和功能,相信都有新的體會。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建議,在復甦階段,各國應該升級公用事業和其他基礎設施,並縮小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對公司和家庭的數碼鴻溝(報告頁5),突顯數碼化在今後生產、管理以至就業技能更新上的重要性。

參考IBM商業價值研究院(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最近發表的《新冠肺炎與商業的未來:行政管理頓悟所揭示疫情後的機會》(COVID-19 and the future of business:Executive epiphanies reveal post-pandemic opportunities)報告,由研究院團隊滙集了20個國家及地區、22個產業的3,800多位企業高層主管的見解撰成。報告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雖然管理層面對多個業務數碼轉型計劃,但仍然打算優先發展員工技能和靈活性等內部營運能力,因為這些是企業取得快速發展的關鍵領域。

疫情「倒迫」企業 加快數碼轉型

在數碼化方面,近60%受訪機構表示,因疫情衝擊,已加快數碼轉型的步伐,過去企業進行數碼轉型所遇到的阻障,包括技術不成熟和員工對變革的抗拒,基本得到紓解。可以說,今次疫情從外部「倒迫」企業加快推進數碼化轉型,也部分紓解了員工的抗拒程度。據報告顯示,66%受訪機構表示已順利完成以前曾受阻的數碼轉型計劃。

很顯然,無論是僱主、高管或員工,如今都面對一個「新常態」局面,僱主或高管在組織生產和管理上,以及僱員在勞動技能和就業崗位的競爭上,都面臨一個嶄新的生態。事實上,經歷新冠疫情持續一年的衝擊,公司高管面對着產品或服務需求波動、支援員工遠端辦公,以及降低成本的要求壓力。

業務「衝上雲端」 自動化提速

據報告分析,在面對瞬息多變的環境,大多數企業的組織策略正發生永久性轉變,94%受訪高管計劃在2022年前,參與基於平台的商業模式,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將加強生態系統和合作夥伴系統的建設,以結連方式增強公司營運力量的韌性。

調查顯示,受訪者計劃未來兩年內,將雲端技術的優先順序提高20%。此外,受訪高管也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將更多業務功能遷移到雲端,其中客戶互動和市場行銷,是最多受訪者提到「衝上雲端」的領域。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使一些企業營運的關鍵工作流程中斷,因而利用AI、自動化和網路安全等技術,提升工作流程智能化回應的速度和穩定性。受訪高管正逐步提高這些技術的優先順序,在未來兩年裏,AI技術的優先順序將提高20%,60%的受訪高管表示,已加速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同時,不少高管計劃,把所有業務領域逐步提高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範圍。

增員工培訓 企業持續成長關鍵

可以看到,企業高管不斷增加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自動化等技術領域的投資,以應對需要快速應變的新商業環境,工作技能無可避免出現快速的轉變和更新。因此,企業加強員工的技術培訓,是確保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過去外間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績效,多着重環境保護因素,然而在新生態下,企業內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顯然在於人才的獲得和培訓。很顯然,今次持續一年的新冠疫情,加快自動化、數碼化和創新等發展趨勢。

此外,疫情衝擊對不同行業的破壞力有所差異,出現經濟學家所說的「K形」消費環境,即有些行業繁榮地發展,另一些則只能苟延殘喘,如網上的消費科技平台營業收入不減反增,那些「面對面」交易的消費和服務便出現嚴重虧損,甚至倒閉。

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平台業務模型和合作夥伴網絡的依賴程度更高,其中70%高管計劃在其行業內部開展重要的合作活動,而57%高管則有在外部進行合作計劃,希望透過此舉,使應變外部變化的能力更具彈性,避免「封閉性」的個體經營系統易受「致命一擊」的危害。

事實上,在今次疫情持續打擊經濟的情況下,全球不少大企業倒閉。據麥肯錫2016年一項研究發現,標準普爾500強上市公司的平均壽命(average life-span),在1958年為61年,到當時下降至不到18年,變得愈來愈短,經營受到的衝擊大。很顯然,公司巨大規模無可避免地導致更大的管治複雜性,從而導致更大的脆弱性。與此同時,隨着科技日新日異,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要求也愈高,今次疫情令大企業受到巨大和持續的經營壓力,因而企業高層要及時對經營業務進行檢討,是生存應變所必需。

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企業的衝擊,的確加快了自動化、數碼化和創新等發展趨勢;也基於支持自動化、數碼化和創新的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使企業的內外經營環境都較過去更具可變性,企業營運的應變和創新能力更形重要。

至於這種新的經營生態會不會令企業的壽命周期進一步縮短,目前言之尚早,仍然有待觀察。

疫情風險 催生更多變革需要

記得去年5月中旬,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新冠病毒風險展望:初步分析及其影響(COVID-19 Risks Outlook:A Preliminary Mapping and its Implications),提出警惕多項風險,包括1、全球經濟持續衰退;2、(大、小企業)破產及行業合併浪潮,3、工作模式改變帶來網絡攻擊和數據欺詐風險;4、某些國家的行業或部門正常重啟和恢復失敗;5、全球供應鏈長期中斷;6、跨境商品與人員進一步受限;7、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爆發和出現新的傳染病;8、新興市場或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崩潰;9、主要經濟體的財政狀況惡化;10、全球通脹急劇上升等。這些風險因素迄今看來依然存在。

對個別企業來說,因應形勢調整經營、管理和發展策略,是疫中、疫後企業生命周期能夠持續的關鍵。

總而言之,在瞬息萬變的嶄新經營生態、員工遠程工作場所新環境,企業必須引入新的經營和管理心態,進行數碼化技術與革新,迎疫後的商業變局與機遇。

照目前發展情況看,在變化快速的營商環境下,除了生產模式有所變化外,僱傭關係亦會出現變化。在遠程工作和企業開拓更多內外部合作的發展策略下,原來的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或部分人力資源,將愈來愈有可能成為公司的「合作夥伴」,而不是全職的「員工」,企業在人力管理和資源配置上,亦要有新的管理思維,未來形勢對僱傭雙方的發展和影響,值得注視。

今次新冠疫情從外部「倒迫」企業,加快推進數碼化轉型。(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