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清晰指引分流接種 避免異常事件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3/19

分享:

分享:

本港第四波新冠疫情稍為受控之際,又疑似爆出第五波,由健身中心爆發的群組至昨日已達135宗,包括中半山高尚住宅區,以及中上環一帶的辦公室、學校、律師行等,其中被牽連的確診美國外交人員涉嫌有特權避過檢疫,更引發排美的外交風波。

戶外運動 比室內健身風險低

由於是次群組牽連甚廣,相信還有一段時間才可受控,可幸是次健身室的個案皆有身份證明紀錄,大部分市民也習慣使用「安心出行」,那些堅決罷用程式的人也要透露行蹤,相比以往歌舞群組,個案追蹤已大為改善;加上現時政府在抗疫上較以往更易凝聚統籌各級公務員義工,小區突擊封鎖強檢政策亦較以往純熟,雖然仍造成一定程度的擾民,但市民普遍較以往合作,在圍封屋苑內不配合強檢的居民少之又少,和全港市民抗疫作對更有機會被罰5,000大元,令這些漏網之魚逐漸銷聲匿迹。如當局能與屋苑的管理處和立案法團合作,舉報這些自私自利的居民,相信效果更佳。

根據以往不同群組爆發的經驗,當患者「不設防」沒戴口罩和朋友聚會,感染率相當高,港大數據分析最近爆發令有效繁殖率高達1.7(即1個人可傳染1.7人),1.5米的社交距離在室內空氣沒有流通的環境,其實並沒有多大效用。而在健身室內,環境污染亦是一大問題:由於健身器材大多數是共用,浴室與更衣室更難做到妥善控疫,故這些公共場所往往容易造成疫症大爆發。相比室內群體運動,一些在室外進行的運動,如跑步、遠足、戶外球類運動等,如能戴着口罩進行,其傳播風險應較室內運動低。雖然健身業界均表示,如要再收緊這類場所的營業時間甚至關閉,必定造成更大的倒閉潮,但疫症當前,持份者更應虛心聽取和採用各種防疫措施,放棄要脅政府,一起合作抗疫才是王道。

現時社區疫苗中心已陸續開放,提供國產和德國產疫苗任君選擇。優先群組包括年過60的人士較大機會患有慢性疾病,過往數周已有合共10多宗接種疫苗後的嚴重及死亡事故,雖然現時仍未證實這些事故與疫苗有關,但種種因素亦令很多香港人卻步。目前只有17萬多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只佔合適接種人士不到3%,反應實在較預期冷淡,除了令本港群體免疫力遲遲未達標,亦令控疫防綫拉長,拖慢經濟活動的復甦步伐。

政府應轉危為機 加快疫苗接種

現時本港有機會爆發第五波疫情,相信很多市民應會重新考慮接種疫苗,政府有必要快馬加鞭轉危為機,盡快將更多適合人士如一般成年人納入接種疫苗群組,如工作上較高危的人士,或需要經常出差的工種如運輸、旅遊業、教育及酒店服務業等從業員,更應提高接種疫苗誘因,當局可考慮加入適當的退稅及強積金免供優惠,有病毒抗體證明的「綠色健康碼員工」可成為僱主優先聘用或加薪的條件,至於未有接種疫苗的人士則需要定期每周自費強制檢測。由於就業人士年齡相對較年輕,接種疫苗所產生的併發症或死亡個案相信會較少,亦更適合在社區疫苗中心接種。

長遠而言,做到全民接種可減低疫症爆發的機會最大,亦令一些不能接種疫苗的人士如幼童、年邁長者以及長期病患者有間接保護作用。現時兩種疫苗分庭抗禮,各有擁躉,雖然效用和副作用數據未必相同,但在整體臨床上應可達致一定抗疫效果。如政府能提供清晰指引,分流健康人士和長期病患分別到社區疫苗中心和公、私營診所接種,加上醫護人員對疫苗接種流程運作漸趨成熟,應可避免不必要的異常事件發生。

(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如政府能提供清晰指引,分流健康人士和長期病患分別到社區疫苗中心和公私營診所接種,加上醫護人員對疫苗接種流程運作漸趨成熟,應可避免不必要的異常事件發生。(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