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長征火箭碎片墜地球? 擬葬「航天器墳場」
發布時間: 2021/05/07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以「五角大樓正追蹤失控的中國火箭,它可能重新進入大氣層」為題報道說,中國上周用長征5號B運載火箭,發射了中國太空站核心艙,火箭預計將在5月8日左右重返大氣層,美國太空司令部正跟蹤火箭軌道。報道指,雖然火箭大多數碎片在重返地球過程中,會在大氣層被燒毀,但火箭重達22噸,讓人擔心一旦有碎片墜落民居,可能對人命財產造成破壞云云。
CNN在報道中採訪了哈佛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學家,倒表示這種情況,人們不需要採取預防措施,(火箭碎片)造成傷害或擊中人的風險非常小,他不會因為這種威脅失眠一秒鐘。
美媒再炒作 中國火箭殘骸問題
今次並非美國媒體第一次炒作長征5號B運載火箭的殘骸問題。在去年5月,美國《太空飛行》網站就曾刊文稱,美軍正緊盯中國在當月發射的一枚長征5號B火箭的殘骸,警惕它掉落地面造成破壞。中國航天專家以往解釋過,火箭剩餘部分質量不大,而且以鋁合金為主,很容易在大氣層中燒毀,殘骸對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中國媒體以往也曾批評美國媒體以至當局,妖魔化中國的航天活動。
和以往世界的慣常做法一樣,今次長征5號B火箭的殘骸,飛行軌迹經過精密計算,通常航天器殘骸的最終落點,都在南太平洋人迹罕至的「航天器墳場」,或叫「航天器公墓」。如果問航天器包括火箭、衛星等廢棄後,會掉下來砸到我嗎?那麼不如問世界各國航天器最終歸宿在哪裏?來得更有趣。
通常,有返回任務的航天器,例如返回式衛星、載人太空船等,在返回地球時,通過人為控制着陸預定地點。沒有返回任務的航天器,在完成任務後就需要「安葬」。大多數航天器在退役後,會在燃料耗盡,或人為操控下,在重返地球大氣層過程中燃燒殆盡,但也有部分較大碎片墜落,不過是通過人為控制,墜落南太平洋無人區,那是一個方圓2,000多公里都沒有陸地的地區,名叫「尼莫點」(Point Nemo),正式名稱是海洋難抵極(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就是所謂「航天器墳場」,這樣就能保證地球上我們的安全,不會有衛星跌落頭上。那麼,為何要選擇「尼莫點」?一切要從100多年前說起。
1869年,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在著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中,描寫了駕駛「鸚鵡螺號」(Nautilus)潛艇的尼莫船長(Captain Nemo)勇敢、堅毅卻孤獨,帶領人們海上探險。一個多世紀後,1992年,加拿大克羅地亞裔測量工程學家盧卡泰拉(Hrvoje Lukatela)正式定位到地球上距離陸地最遠的這一點,位於南太平洋,距離最近的陸地是南半球不同方向的3個島,距離均為2,688公里左右。
若以該點為圓心,2,688公里為半徑在地球表面畫一個圓,這個圓內面積相當於北美洲的區域,沒有一塊陸地,一片無際汪洋。由於離陸地足夠遠,面積足夠大,根本無人和動物,周邊海洋環境亦不足以養活海洋生物,乃寂靜死海,做「墳場」最啱,於是成了航天器碎片的最好歸宿。為了紀念尼莫船長,這個點被命名「尼莫點」。「尼莫」在拉丁語的意思,也是「無人」,貼切不過。
「和平號」解體後 長埋「尼莫點」
「尼莫點」一帶的「墳場」,葬了甚麼「名器」呢?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太空站「和平號」(Mir),在太空運作15年,創造了許多世界之最。蘇聯解體後,它也要解體。俄羅斯財政困難,難以支付「和平號」太空站昂貴運行及維護費用,加上「和平號」年事日高,出事頻頻,最終不得不退役。2001年3月23日,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上空,也就是「尼莫點」周圍區域,焚毀解體,碎片長埋「墳場」汪洋,生前無盡光榮,最後一程亦備極哀榮,只是往後這個「墳場」,很難有人去拜祭。不過,也不寂寞,「場友」不少,包括中國第一個太空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它先後與多艘神舟號交會對接,驗證自動及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8年4月2日,「天宮一號」回家,再入大氣層,同樣在「尼莫點」附近區域上空,化身飛灰。在「尼莫點」被正式命名之前,前蘇聯首次在該海域墜落航天器殘骸,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已有超過260個航天器葬身該處,逾半是俄羅斯太空補給船等,還有歐洲太空總署的貨運飛船、日本的貨運飛船,以至馬斯克的SpaceX火箭。現在的國際太空站預計運行到2024年,屆時「尼莫點」也會成為它的安息之所。
航天器回地球重返大氣層銷毀,「安葬家鄉」這一招,如果說萬無一失也不一定。進入大氣層後,專家可以通過地面監控,觀察墜落情況,但依然有可能出現航天器落到非預定區域的情況,意外就是意外。如果硬要拿中國的航天器來發揮說事,亦有欠公允。
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就原本預定落在「尼莫點」海域,最終卻落到澳洲。它是美國發射運行的第一艘太空實驗室,70年代服役,1979年7月11日重返大氣層解體墜落,過程中遇上太陽風暴,改變了大氣層溫度和密度,導致墜落軌道輕微偏離,但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天空實驗室」部分未燃燒殆盡的殘骸,意外墜落在澳洲珀斯附近,幸而沒有造成傷亡。當地人還收集了這些「倖存」的太空殘骸,在距離珀斯450公里建立了博物館,至今仍然在展示,包括在太空站上為太空人提供氧氣所需的槽罐,雪櫃、水箱以及艙門殘骸等。
前車可鑑,但據報道有專家指出,美國人的失手並非最得人驚,在「尼莫點」海域控制墜毀航天器的操作上,俄羅斯不單數量上奪冠,在準確度上亦堪稱翹楚,美國的綜合準確度也較高,歐洲太空總署水平最令人擔憂,他們墜落的航天器很多時都散落在「尼莫點」靠近新西蘭的四周,似乎有點對「先器」不敬。
撰文 :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 寧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