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突破「抗疫麻木」 港府須清晰復常新常態

評論

發布時間: 2022/09/05

分享:

分享:

新冠肺炎單日確診數目上周再度破萬,但觀乎市民普遍反應,看來已經不能以「抗疫疲勞」來描述,而當用「抗疫麻木」更為貼切,公眾冷漠與輕視的情況確實使人憂慮。

公共衞生管理之關鍵,重點從來都在於公眾--與其說政策經常更改令人難以觸摸,倒不如說政府別無選擇,必須因應疫情變化,以及市民實際配合的程度作出調整。若從這個角度分析,則香港新冠疫情管理或許是全球最複雜的抗疫政策,畢竟絕大部分地區的疫情管理,籠統而言只需分成兩個階段:首階段是未有疫苗前各國皆嚴防嚴控;次階段是疫苗面世後,中國採取「動態清零」為指導原則,相對西方國家則最大限度放寬社交距離限制,但求公共醫療體系仍可負荷。

防疫政策有效否 關鍵市民配合

相比之下,香港的抗疫路則與其他地方明顯不同:由於特區的抗疫策略必須兼顧內外循環,也就是一方面要配合國家抗疫主調,同時又要盡量和外地對接,故此便分成了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張弛有度--這階段主要是對抗原先尚未變種的新冠病毒。猶記得當時的做法,是在大節日和假期前,以嚴格的社交距離限制,盡量壓下確診數字並維持清零,待公眾稍作喘息歡度佳節後,再重新收緊防疫政策,彷彿像輪迴般重重複複。

從意識形態層面分析,此階段本港市民對疫情之反應,某程度上乃是黑暴時期的延伸:反對陣營斷言防疫政策針對遊行集會,很多餐廳不願意配合「安心出行」,更有些人呼籲反抗政權便不應該接種疫苗云云,群眾消極抵抗令特區在建立抗疫屏障方面出現各種漏洞,結果懲罰了積極抗疫的市民,並讓很多長者付出沉重代價。

第二階段是在抗衡全民強檢的壓力下,盡量減少死亡、重症、感染--此階段的挑戰基本上來自變異病毒株(從Alpha到Delta再有Omicron BA.2),大量香港民眾(特別是高風險群組)未曾接種疫苗的後果終於浮現,一直以來警告「公共醫療體系會崩潰」的噩夢,以極為殘酷的方式在現實呈現,包括:救護車怎樣等也未來、病人冒着冷雨排隊、屍體不夠空間存放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港政局至此已進入由亂及治,既完善了選舉制度,暴亂集團亦已瓦解;可是特區卻仍未能齊心抗疫,箇中矛盾由「藍黃之分」,演變為「內部爭拗」:建制派不斷向特區政府施壓,要求香港推行如內地般的封城禁足式全民強檢,而官員的現實考量(例如香港沒有實施小區管理)卻被視為敷衍塞責;另一方面,學術專家和官員對特區如何與內地和境外接軌,又未能統一口徑,並各執一詞,導致信息發放混亂,至內地專家來港考察,一錘定音說抗疫重點是減少死亡、重症、感染,政壇雜音始消散。

第三階段是以通關為目標,逐步放寬限制而不大幅倒退收緊--近期抗疫焦點是全力對付BA.4及BA.5變異病毒株,並轉為關注幼童受感染。由於特區新班子尚處於「政治蜜月期」,故建制派內部未有如先前般起哄,加上早前上海封城未如理想惹爭議,議員也不再堅持香港也須全民強檢。

抗疫路3階段 怎令麻木市民覺醒

就意識形態而言,特區在防疫抗疫方面的重大突破,是一些「死硬派」不再堅持內地通關須先於與外國接軌,從而接受放寬境外入境檢疫要求,縮短酒店檢疫日數(即俗稱「3+4」安排);而隨着這個立場層面的缺口出現,坊間也展開更積極進取的「0+7」檢疫安排之認真討論。

不過,民間對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卻視為理所當然,且眼見疫情反彈,仍認為政府不應該重新收緊相關限制,反映群眾對抗疫呈現一種幾近麻木的狀態。

純粹從政治角度觀察,相對第一階段的「藍黃矛盾」和第二階段「官員Vs議員+專家」的內部矛盾,本港抗疫第三階段被「政治化」的程度相對最低、阻力最少--換言之,推行新政策也應該最快見到成效。既如是,特區政府此刻最需要憂心的,其實是「抗疫麻木」這個狀況。

研新教學模式 免疫情彈礙學習

對於已麻木的人來說,不論政策進一步收緊還是放寬,分別也不會很大,感覺上就是隨波逐流罷了;想突破當下那種半死不活的心理狀態,政治領袖必須告訴群眾,長遠之「新常態」為何,而不能只有短期的反應措施。

正因如此,特首李家超的首份施政報告,絕不可以只屬一份應對式規劃文件,更是謀劃新天新地的「香港復常路綫圖」,帶領特區從抗疫3.0邁向4.0,刺激市民從麻木狀態中覺醒,特別是以下3個「之後」:

(1)開課之後--開學日新冠確診數目過萬,但無礙面授教學繼續,校長和家長也沒表示強烈反對,業界眼下最擔心的議題,是教師不足和持續流失:一切正好闡明甚麼叫新常態。可是,要避免未來再有轉變令學習受阻,當局應該重新研發一套嶄新的教學模式,例如:以視頻授課彌補人手不足;大量引入科技及商界人才,成為校董以至校長;改革功課及考試評估方式,包括考慮放棄筆寫、全面廢除家課以增加運動時間等。

倘通關 如何「說好香港故事」

(2)見頂之後--第5波疫情由年初至今,私營醫院對接收公家醫院的病人諸多推搪,身為醫護專業卻在危機時總是諉過他人,實叫人髮指。縱使個別私院最近表現較積極,但私營醫療體系長期吸走公立醫院專才,而仍嫌不夠人手,可見私營業界不單未有發揮互補功能,更在拖公營醫療後腿。施政報告不妨針對既得利益者,在今波疫情後提出突破性人手調配安排(例如硬性規定私家醫生每年接收一定數量「街症」始可續牌),讓醫療公私營互動協作變為新常態。

(3)通關之後--目前公眾的期望是「二十大」過後,今年11月有機會正式免檢疫通關。然而,通關後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將如何進一步融合?特區與大灣區各市該怎樣準確分工,以應對日趨緊張之中美關係?官員必須先向市民「說好香港故事」,才有望有效對外溝通。

香港最新的的抗疫路是以通關為目標,逐步放寬限制而不大幅倒退收緊;然而,特區政府要考慮通關後,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將如何進一步融合。(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永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