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膀胱也會害羞?

寫意坊

發布時間: 2022/12/15

分享:

分享:

很多人以為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才是心理/精神失調,其實不是,有很多鮮為人注意的生活情況,也屬於心理/精神病之一種。例如有一種心理失調症叫「害羞膀胱」(Shy Bladder Syndrome,學名Paruresis),患者即使尿急,也無法在公廁所正常或順暢小便,但獨自在家卻沒有這個問題,這是社交焦慮失調(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一種。期刊《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在二○一七年發表的研究估計,現時大約有二點八至十六點四的人士患有害羞膀胱症。

害羞膀胱有程度之分,程度較輕的,只會在附近有人的情況下,不能順利小便,又或頻率上,只是間中一次;程度較嚴重的,只要在公共廁所聽到有些微聲音已不能如廁,有些甚至嚴重到只能在家裏小便,所以不能離家太久。現時對害羞膀胱的診斷是,患者有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甚至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通常甚麼人易患害羞膀胱症呢?那些極其自我在意(Self-conscious)、很容易感到害羞和尷尬、又或本身已經有其他社交恐懼焦慮/強迫症徵狀的人。這些人通常在其人際關係或工作方面,也遇到相當多困難。他們一旦出現焦慮,其交感神經就會被刺激,令括約肌不由自主地收縮,導致不能順利排尿。

治療的方法是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漸進式暴露療法(Graduated Exposure Therapy),包括分時段站在非家居洗手間門口或裏面一段時間,多次反覆嘗試直至患者不再恐懼。另一階段是站在馬桶/尿兜一段時間,沒有再產生恐懼或緊張情緒後,則進行第三階段,患者在一位信任的朋友或親人陪同下,讓親友在廁所外等候,患者則嘗試小便,成功後,那位親友逐步移近,有時甚至根據指示發出聲音又或做一些動作,直至消除患者恐懼為止。這個療法其實就是心理學中,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的一種治療方法,對害羞膀胱的成效頗顯著,有八成患者藉此改善情況。最緊要的是,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延醫治理,否則,害羞膀胱會變成生理上的泌尿系統疾病。生理和心理都有病,治療過程更長、更複雜。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

最新專欄文章 更多

2024/11/05
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