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財赤累積數千億 怎避花光儲備?
發布時間: 2024/12/30
如果不計發債,連同至2024-25年度,這幾年香港已錄得數千億元的赤字,令財政儲備由過萬億元減至5千多億元。最近有很多媒體訪問我關於政府的財政赤字,讓我在這裏詳細地解說一下。
面對赤字,有會計上的處理手法,即是收支要平衡,如果出現赤字,便要認真地處理,如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又有經濟上的方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經濟,因此發債去增加政府支出是可以的。
關於增加收入,由於從出售土地以至股票買賣印花稅,樓宇買賣印花稅的收入大減,不容易找一兩個收入來填補。銷售稅是可以考慮的,但不少人從前認為,賣一兩塊地便收回來,不用找這麻煩,因為土地帶來的收入行之有效,但有效便不會弄至現在這田地。
銷售稅可進帳250億 惟非良機
如果以2024年(估計)的全年零售和餐飲收入計,前者4,000億元,後者1,000億元,共5,000億元,以5%稅率計,單這兩項每年便有250億元收入,相當不錯,這還未計服務界別的收入。現時不是徵收的好時機,因為市況甚差,最好的時機是市旺時,但市旺時大家又不想加稅,市不旺時要派錢,那麼錢從何來?因此政府要有一套清晰的理財紀律。
股樓不振政府發債 公僕卻加薪
一些環保稅是可以開徵的,如網購的包裝稅,大家去超市,百貨店時的膠袋要付費,但網購時更多的大包小包,大箱小箱卻不用付費,這點是說不通的。還有電動私家車的牌照費,雖然政府是想鼓勵電動車,但電動車太便宜了,牌費千多元一年,油車5,000至8,000元以上,有加價的空間,以減少路上私家車的數目。
有一點是士氣,老實說,由2019年到現在,超過700萬的市民元氣大傷,士氣大損,樓價跌,股市不振,失業的失業,關門的關門,私人機構一早已裁員,但政府在大量發債的同時,公務員卻加薪3%,即是以3至4%借錢,加薪3%的成本便是6至7%,成本相當高,市民也支付了龐大的資源讓政府研究分析,但換來呢?恒指16000至20000點,CCL(樓價指數)不到140,如果恒指有25000至30000點,CCL有170以上,相信700多萬的市民會含着淚地反問,為甚麼要減父母官的薪金,因為他們做得那麼好。
在2003年5月時,國泰航空把3月時已宣布的股息減半,原因是「保留現金儲備,應付非典型肺炎爆發後業務的回落。」今年2月時發表預算案時,情況沒有現時般差,但其實過了兩季時,政府已知大勢已去,應該收回加薪的決定,但最後是沒有。
公務員減薪是短期的措施,中長期應是從架構着手,如一些層級可以減去,用時間去自然流失。有一些服務不用政府去管理,而是外判,如康文署的場地,用不着用公務員的高成本去管理,根本可以由私人市場去管理的場所,政府也應該從成本效益着手,看看每個場館的收支是否平衡,不然便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從來在一間企業,財務總監有相當大的權力,即每一重大項目,一定要過到財務這關,總監說不成便不成,不是其他旁觀者又沒有專業的說三道四,胡亂花錢,政府可以做的有很多。
倘再做錯決定 恐令港萬劫不復
根據報道,在新加坡,有在一個任期內有平衡預算的要求,這令我想起基本法107條。當香港的儲備由超過10,000億元跌至現時約5,000億元,如果不發債,相信很多代人儲回來的財政儲備會花光了,當有如疫情、金融動盪再來時,香港會如何應對?發債不是不可以,但發債是有成本的,過度負債也會令香港走上如恒大、新世界等的地步,雖然說香港不是企業,同樣香港也不是國家,不可以用國家那套如日本、意大利等去比較。
我的看法和傳統會計界說的行之有效和傳統經濟學上的做法有點不同,最後就讓大家多些討論好了。由2019年至現在,香港在幾個關鍵點做錯了決定,希望在處理赤字的問題上不會如之前般又是另一個錯的決定,令香港萬劫不復呢?
▲ 今年2月發表預算案時,情況沒有現時般差,但過了兩季時,政府已知大勢已去,應該收回公務員加薪的決定,但最後是沒有。(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兆波 金融學者
欄名 : 知‧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