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非本地疫苗設限 中港磨合有解

知‧析趨勢

發布時間: 2016/04/05

分享:

分享:

山東「黑心疫苗」事件曝光後,大陸旋即流傳來港打針攻略,令不少本港家長擔心會引致「疫苗荒」。港府就此迅速宣布限制非本地嬰兒接種疫苗的政策,總算平息事件。面對中港融合在其他方面的副作用,港府何時才會以這樣的效率來處理呢?

「黑心疫苗」後 港府反應迅速

繼「床位荒」、「奶粉荒」後,「疫苗荒」可能爆發,再次挑動港人的神經。以現時緊張的港陸關係,港人的憂慮是自然不過之事。近年,香港已成為大陸居民的「採購中心」,同時面向本地及中國顧客,由日常用品到醫療服務,皆為兩地居民的「爭奪之地」,矛盾只會愈演愈烈。

雖然現時的疫苗供應未見緊張,但港人已猶如「驚弓之鳥」,因為以往有着「慘痛」的經歷。事發後,衞生署表示,近期收到的疫苗注射預約電話,當中非本地家長的來電明顯增多。有見及此,署方宣布,非本地嬰兒的預約接種疫苗服務即時停止,而預留給他們的配額,也只有120個。

由事件曝光至其後數天的時間,不得不稱讚港府的反應比以往迅速,在民眾真正因為疫苗短缺而出現大規模不滿之前,已先行「打定底」築好防火牆處理問題,相信不少港人已經「收貨」。

資源分配 易挑動民眾神經

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多年前便已經實行「澳B澳疫苗」,即由當地衞生局供應的疫苗一般不會予非澳門嬰兒接種(即使付費亦不能)。反差之下,港人的反響肯定更大,港府更形被動,情況也和「奶粉荒」時如出一轍(澳門當時也實行「澳B澳奶」,家長可直接向供應商預訂奶粉,後者須在一星期內出貨)。

同時,打着「本土」旗號的各方政治勢力,也必定出來表達不滿(尤其是在立法會選舉將至這個如此政治敏感的時刻),甚至多來數次「勇武衝擊」。若事態發展至此,則施行任何措施也只會事倍功半,如現在般「防患於未然」,才是較為上算的處理方法。事實上,這類涉及資源分配及極為貼身的問題,最為容易挑動民眾神經。同時,可以預期,這類中港融合帶來的副作用,也還是陸續有來。遠的不說,不用多久,又到幼稚園、小學申請入學的季節,屆時,又是「雙非VS.本土」的大戰。究竟港府何時才會在其他政策範疇上如今次般做好「先行防範」的工作呢?

http://newhongkonger.blogspot.com

撰文 : 周日東 研究員
鄺英豪 研究員

欄名 : 新香港人

機構 : 新力量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