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社會有嘻哈 注正能量助減歪風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8/01/29

分享:

分享:

嘻哈文化向來予人反叛狂野的形象,中國內地近日大力取締。但研究發現嘻哈音樂其實有助減低犯案率,今日舉辦的格林美獎更褒揚嘻哈提高女性地位,可見也有其可取之處。

紐約幫派和談 嘻哈源起

中國內地知名饒舌歌手PG ONE近日因緋聞不絕、歌詞涉嫌鼓勵吸食毒品等,被政府點名批評及封殺。廣電總局本月亦大加約束嘻哈文化,直指鼓吹犯罪、歧視女性及敗壞社會道德,立下「四個絕對不用」標準,電視節目不可邀請媚俗及有道德問題的嘉賓;風靡中港的節目《中國有嘻哈》亦已被禁播。

嘻哈文化向來形象不佳,皆因歌詞傾向粗鄙炫富、屢有歌手被揭私生活不檢點、且帶有濃重匪氣。中外饒舌音樂片中亦常見歌手被多名衣着暴露的女性環繞,更以貶義字句稱呼女性,故常有女權組織批評嘻哈貶低女性地位。

今日舉行的第60屆格林美獎卻力挺嘻哈文化,嘻哈樂手獲提名佔大多數;舉辦單位更強調性別平權,Cardi B、SZA及Rapsody三位女性饒舌歌手有份角逐最佳饒舌專輯獎,是1997年以來首次有饒舌女歌手有望獲得該獎項。

過去屢有意見認為嘻哈渲染暴力,但嘻哈初衷其實是為和平。美國時事評論家Harold Meyerson指,1971年正值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犯罪高峰期,40多個幫派於該年12月在鋤頭街(Hoe Avenue)自發性舉辦史無前例的和談,同意放下屠刀,以音樂、時裝等取代暴力,嘻哈文化由此而生。效果立竿見影,1990年該區錄得653宗謀殺案,至2014年則只有95宗。

哥倫比亞梅德林市(Medellín)1980年代以毒品之都見稱,政府遂推出一系列社會改革改善治安,包括成立嘻哈學院為邊緣青少年提供舞蹈及街頭藝術等課程。文化部長Lina Botero指,謀殺率大降8成,人稱「梅德林奇迹」,嘻哈文化功不可沒,因其本身反叛的特質容易使基層少年倍感親切,舞蹈及塗鴉亦可助他們發洩精力,減低犯罪概率。

涉社會話題 傳正面意識

有鑑於此,外國衍生所謂嘻哈音樂治療(hip hop therapy),美國註冊社工Tomás Alvarez於2009年成立Beats Rhymes and Life計劃,利用基層少年熟悉的嘻哈文化為其提供人生輔導,又指時下不少知名嘻哈樂手一改以往的黑幫形象,歌詞傳達正面上進的意識,且涉獵各種社會話題,不失為貧困年輕人的榜樣。

嘻哈本身以反叛為主題,政府其實應多加善用,以向年輕人宣揚正能量;今屆格林美獎亦證明正能量嘻哈音樂大有市場,本地樂界更應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品味毋忘嘻哈初衷。

今屆格林美獎力挺嘻哈文化,更強調性別平權,SZA(圖)、Cardi B及Rapsody三位饒舌女歌手亦有份角逐獎項。(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