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嚴厲執法+鼓勵維修 減電子垃圾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9/10

分享:

分享:

環團發現新界多幅棕地變垃圾山,疑有人違規作業,非法處理電子垃圾和洋垃圾。電子垃圾已成全球環境隱患,外國正透過加強回收和倡議電器維修權(見表),來紓緩問題,港府雖推行「四電一腦」回收計劃,惟成效不彰,須加強執法和考慮提高罰則,以收阻嚇作用。

棕地現垃圾山 污染泥土水源

綠色和平7至8月在新界實地調查70個棕地作業工場,發現最少35個違規作業,當中27個違規處理電子廢物,有工場甚至霸佔官地處理大量五金廢料、電子垃圾和美國電動滑板車,相信是洋垃圾,以致出現多座高5至8米的垃圾山,不但污染泥土和水源,更可能危害居民健康。

環球電子垃圾量增幅驚人,在2014至19年間由4,440萬公噸增至5,360萬公噸,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7,400萬公噸。電子垃圾量急增,皆因電腦和智能手機等電子消費產品暢銷,尤其是智能手機數量更由2016年的36億部急增至目前64億部。

而製造商設計手機時故意縮短壽命,並每年推出新款手機,使消費者為追款而換機,衍生即棄文化,令電子垃圾日趨嚴重。

雖然大部分國家加入《巴塞爾公約》,禁止已發展國家將有害的電子垃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但美國、英國和歐盟仍將多達40%電子垃圾走私到海外,而香港更成了電子垃圾集散地。

廢金屬利潤高 宜增罰金阻嚇

本港自2018年落實「四電一腦」計劃,並遵守《巴塞爾公約》,但非法處理電子垃圾和洋垃圾卻屢禁不絕,皆因電子廢物有價,從中回收有價值的金屬所涉金額數以百萬元計。可是根據《廢物處置條例》,沒許可證進口有害廢物或非法處理電子垃圾,初次定罪者最高罰20萬元及監禁半年,再犯可罰50萬元及監禁兩年。

自「四電一腦」管制實施至今年6月,環保署成功檢控涉及非法處理電子垃圾的回收場共18宗,累計罰款僅67,600元;成功檢控非法進口電子垃圾僅3宗,共罰款38,000元。正因為廢金屬價值遠高於罰金,利之所趨,令人鋌而走險。

因此,港府須加強抽查進口貨品,嚴打非法洋垃圾,也應加派人手巡查棕地作業工場,一旦發現違規者須嚴懲不貸,必要時考慮提高罰則,以收阻嚇作用。

倡保障維修權 摒棄即棄文化

此外,市民應提高環保意識,在購買電子產品前,應反問現時所用的產品能否維修再用,關鍵在於維修費用是否相宜。美國、歐盟都立法保障消費者維修權,規定製造商須生產足夠後備零件作維修之用,並增加維修透明度,讓用家知道可在何處維修、維修費多少,當產品壞了會先考慮維修,而非動輒買部新機。

港府在嚴打非法處理電子垃圾之餘,亦應考慮倡議維修權,讓市民摒棄即棄文化,不再做大嘥鬼,方能有望紓緩堆填區壓力。

非法處理電子垃圾屢禁不絕,皆因電子廢物有價,港府可考慮提高罰則,以收阻嚇作用。(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清輝

欄名 : 港是港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