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按生理時鐘學習 改善成效更健康
發布時間: 2018/04/04
無論是中學抑或大學生,均常見出現遲到或曠課。最新研究卻顯示,錯未必在學生,而是時間表。外國已有不少學校延遲開課時間,遷就年輕人獨特的生理時鐘。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北伊利諾大學一份聯合研究報告指,逾6成大學生的上課時間與個人作息發生衝突,例如夜貓子常被迫出席早上課堂。大學課程時間表若不符合學生生理時鐘,後果堪憂,研究指會打擊教學成效、課堂出席率,更增加學生癡肥等風險。
年輕人傾向熬夜,因人體內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據生物學家Mary A. Carskadon,青少年踏入青春期的睡眠周期可推遲2小時,即使晚上11時都未必能入睡。
學生多睡20分鐘 精力更充沛
本港中學生即使晚上11、12時以後才睡着,仍需在早上7時或以前起床。中大醫學院2014年曾表示,94%本地中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低於世衞建議的9小時,有近6成學生承認自己睡眠不足,嚴重影響健康。中大建議,開課時間不宜早過8時半。
早上8時以後才開始上課,在外地已有先例。新加坡名校南洋女中在前年開始將上課時間延遲45分鐘至8時15分,發現學生平均可多睡20分鐘,上課時較少瞌着,精力更充沛。美國科羅拉多Poudre校區亦將在今年延遲開課時間至8時半至9時。延遲上課固然看似理想,但背後仍需注意數項問題。
英國在2015年亦延遲開課時間,但同時延遲放學時間。實際上,遲開課未必代表遲放學,例如南洋女中在語言及數學等科目減少約15分鐘,早會改至每2周1次,可以做到放學時間不變,不影響學生課餘活動。實際上,關於刪減課時的辯論存在已久,《芝加哥論壇報》曾舉證指出較長課時其實無助提升學習能力。
年輕人遲睡遲醒,作為長輩的教師卻剛好相反,若課程時間遷就學生生理時鐘,會否反而對教師不公?南洋女中的經驗較值得借鑑,教師跟隨時間表改變自己的工作順序,善用早上未開課前的時間,處理非教學的文書工作等雜務。
內地逾7成家長 挺延遲課時
內地《新京報》調查指超過7成家長支持課時延遲,浙江省自前日起規定全部小學不可早於8時開課。但政策已引來網民質疑,更遲上課只會令學生溫書溫到更晚,關鍵仍在減輕學生考試及功課壓力。
加州大學研究對大學生而言,又有何啟示?學者Benjamin Smarr表示,與其向學生呼籲準時上床,大學不妨觀察學生在非上課日子登入校網的時段,為學生度身訂造適合他們的時間表,因夜貓子上早課辛苦,白天活動的學生要上下午課亦有壓力。遵循個人生理時鐘,或才是未來學習及工作時間表安排的一大方向,香港何時跟進?
▲ 外地有不少學校延遲開課時間,遷就年輕人獨特的生理時鐘。(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