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小販文化屬瑰寶 扶持有效益
發布時間: 2018/08/21
新加坡今年正式提名當地小販文化,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販的價值除了提供廉價餐飲,更帶來多種經濟機會,惟本港小販仍欠缺政府長遠扶持。
星小販中心 年吸1500萬遊客
不少人會去街市用餐,不外乎因其熱鬧及貼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小販文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表示在小販中心(Hawker Center)用餐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及身份認同不可分割的一環,亦方便來自社會各民族及階層的人士相聚,最能體現新加坡社會的多元性。
新加坡全國目前有約110個小販中心,成為逾6,000名小販的工作場所。此類場所因為提供廉價地道美食、環境衞生及配備冷氣等,除了令普通民眾受惠,每年更有逾1,500萬個遊客慕名而至。但凡去過新加坡的港人,少不免亦被當地美食的價錢吸引。
食品價格之所以實惠,主要因為租金較低,當地政府在投標時主要看重煮食及服務質素,佔6成因素。《海峽時報》今年2月更曾報道,國家環境局為吸引年輕人入行,推出入行培訓計劃,亦資助提供帶有洗手盆及雪櫃等設施的免費攤位,有參與者只支付1,000新加坡元購買煮食器材等設備,便成功化身小販。與之相比,成立一間初企的花費可多達8,000新加坡元。
本港小販文化同樣別具一格,女人街一向是本地一大旅遊景點;建築及人口密集亦被視為本地特色,備受外國人青睞,2015年的荷里活大片《黑客特攻》(Blackhat)便曾在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取景。
與此同時,本地熟食市場卻屢傳出高空置率、衞生惡劣及經營不善等多種問題。租金高昂之餘,政府基本上已不再發新牌,廣福邨一個經營31年的魚蛋粉攤檔,去年因店主兒子未能繼承生意而結業,一度引起市民熱議。
學者:降基層失業率 改善生活
撇開懷舊、情懷等因素不談,小販文化的經濟收益不應被忽視。中大講師黃元山曾撰文指出,本地經濟高度發達及集中,不少人難參與正式經濟(Formal Economy),非正式經濟如做小販應運而生,供人自力更生的途徑,亦降低基層失業率、改善他們的生活。
若說港府從未落力扶持固定攤位小販,亦恐不公道,但過去多在經濟低迷之時方才重視,缺乏遠見。2003年沙士重創本港經濟,政府遂在信德中心附近撥地,冀令上環大笪地「起死回生」,惟因禁止熟食及交通不便等原因,以失敗告終。其他墟市如桂林街夜市,過去亦曾被指無王管、變相擾民。
小販行業若得到妥善規管和扶持,可發揮社會安全網的正面功能,令人進可攻退可守,亦為當下年輕人提供多一條出路,但港府不能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而是推出長遠連貫的政策。
▲ 新加坡今年正式提名小販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當地小販中心。(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