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捐舊衣恐幫倒忙 首要消費有度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4/08

分享:

分享:

香港地球之友與鞋品店melissa合作,在本月發起舊鞋回收計劃,幫助有需要人士及減少浪費。然而,此類善行有其美中不足,市民最大善行莫過於消費有度,從源頭減廢。

香港地球之友發起「回收好鞋子」計劃,市民在3月29日至4月18日期間,到指定5間melissa MDREAMS門市捐出一對鞋,melissa則會捐出50港元予地球之友,支持環保工作。回收鞋子不限款式,只要覺得可繼續穿着便可,新與舊鞋一律回收,每捐一對鞋更可獲melissa的100港元購物禮券。

據香港地球之友社區務服拓展經理郭妍麗表示,地球之友自2001年起便推行「舊衣回收計劃」,今次回收鞋子,是因留意到近年回收舊衣中有不少是新鞋品。將鞋子送予長者、露宿者、低收入家庭、病人等,既可以幫人,亦有望紓緩堆填區壓力。

瘋狂購物 污染環境財政超支

本港多年前一則廣告的台詞「心情好買鞋,心情唔好買鞋」,但港人不止瘋狂買鞋,還會瘋狂買衣服。綠色和平前年調查發現,37%港人認為不買衫就感到空虛,68%承認擁有過多衣物,更有逾4成表示因此消費超支。

這類消費行為對環境影響深遠,港人每分鐘拋棄約1,400件T恤,一年下來便足以鋪滿2.5萬個香港大球場,惟當中少於4成會被回收。

將不要的衣履捐出去,總比直接送至堆填區理想。然而,市民絕不可以為捐出便已「贖罪」。捐出去的衣履需要消毒、整理及運輸,當中成本全數由社企及慈善機構承擔。

破損衞生 捐出衣物無法回收

更甚者,大部分衣履因破損、衞生問題或其他緣故,無法得到回收,只能送到堆填區。據美國紡織品回收委員會,只有約1至2成捐贈衣物會以二手衣物的形式在發達地區獲得新生,剩餘則會被賣到第三世界國家的二手衣物市場。

本港各大慈善機構過去均曾經發起計劃,將舊鞋捐贈予非洲兒童。此舉短期內可以幫助有需要兒童避免腳部感染沙蚤病,亦可振興當地二手經濟。

如飲鴆止渴 打擊貧窮國經濟

美中不足的是,此舉同時可打擊當地紡織業工人的生計。鑽研衣物捐贈的作家Elizabeth Cline曾表示,受惠的人們對外來免費或廉價衣物產生依賴,令當地衣物品牌難自立門戶,長遠無助改善當地經濟,有如飲鴆止渴,以致多個東非國家,包括肯尼亞及烏干達,現已有意拒收捐贈衣物。

發達地區的商家支持捐贈衣物,亦經常被質疑有其如意算盤。

消費過度只會為環境及個人財政添加無謂壓力,即使捐出多餘衣履亦非完美。市民不妨在捐出衣物時,反思個人消費習慣,控制消費意慾。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