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中國先推5G一石二鳥 港商可分羹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6/12

分享:

分享:

中國工信部於上周(6月6日)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及中國廣電4間內地電訊營運商正式發出5G商用牌照。此舉創世界5G通訊產業先河,筆者認為中國比起其他國家率先起步,將會顛覆環球電訊市場。

不過有業外人士質疑,現時4G通訊在內地還未完全普及,提前推行5G是否言之過早呢?其實他們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普羅大眾主要從移動通訊和手機應用方面考量。他們普遍擔心一旦電訊商推出5G服務,在「用者自付」的原則下,服務月費難免會被調高。可是,筆者認為這種思維頗為狹隘,不合時宜。

今天5G的應用範圍已不局限於民用,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將會大派用場。早於2016年中央政府公布《國家十三五規劃》,規劃目標之一是促進全國智慧城市建設。

打造智慧城市 宜居宜業宜遊

智慧城市建基於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而物聯網就是把城內百物(例如車輛、紅綠燈等)連結,而彼此之間需要實時通訊,以達至全面互聯互通。這類應用對網絡的速度及可靠性要求甚高,非現今4G技術之所能及。5G比4G的網速快百倍,而且安全可靠,因此5G技術成為發展物與物之間互聯互通的關鍵技術,為百物提供資訊物流(Information Logistics),建造高效的智慧城市,打造中國成為一個媲美世界各地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國家。

以實體社會中的高速公路作比喻,5G是智慧城市虛擬社會中的數碼高速公路。中國若要打造智慧城市,推動比起4G網速快百倍及更加安全可靠的5G網絡事在必行,中央政府需要考慮的只是甚麽時候起動而已。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2020年本來是落實5G網絡的目標,與世界各國的5G發展時間表一致。究竟中國是次提前推出5G商用牌照又所謂何事呢?

華為遭美封殺 通5G助收失地

隨着近期中美貿戰不斷升溫,美國除了針對中國個別進口貨品大幅度徵收懲罰性關稅之外,更不惜防礙自由市場而頻頻出招打壓中國跨國企業。國際通訊設備生產商中興及華為無一倖免,紛紛被美國政府出招多方面封殺,包括禁止美國機構使用及出售華為產品的「積極干預」行為,橫蠻地封殺及打擊華為5G產品在海外的市場及公司的環球競爭力。

中國提早進軍5G市場對華為而言恰如一場合時雨,對其收復歐美市場的失地大有幫助。以移動電話市場為例,憑藉內地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華為可在短期利用國內市場,來抵消公司因中美貿戰而失去的部分損失。

大灣區必首選 港電訊商受惠

再者,在華為開拓內地5G市場初期,粵港澳大灣區必然是首選區域之一。香港電訊商亦可以藉此機會與華為合作,共闖大灣區。

若然以香港單一的小型市場而言,企業投資的回報率及回報期確實偏低和偏長,在商言商這種安排不合化算。

然而,大灣區的人口約7,000萬人,是香港的10倍,頓時變得商機處處,成為促進港企發展5G的誘因。

有麝自然香 國際市場水到渠成

繼內需之後,華為必然會進一步部署其國際市場策略,首先從中國盟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開始拓展國外市場。當華為生意愈做愈大,中國5G自然便會成為國際通訊網絡標準,屆時有麝自然香,歐美資訊及通訊科技公司便不再會與錢鬥氣,懶理美國的威迫利誘,與華為重修舊好。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中國政府率先推出5G的策略深謀遠慮,一舉兩得。一方面可促進國家智慧城市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廣泛開拓內地5G應用市場,間接為正陷於中美貿戰的華為創造內需市場。再者,內需市場包括大灣區,香港通訊服務商也可以從中分一杯羹。

中國政府率先推出5G的策略深謀遠慮,此舉將會顛覆環球電訊市場。(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黃錦輝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欄名 : 中美世紀博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