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修例風波後 非建制區選佔優?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19/07/22

分享:

分享: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餘波未了,對非建制派人士而言,除了每個周末遊行示威外,相信不少也打算在今年底的區議會選舉中投票,誓要「踢走建制派」。但事情發展,是否如想像中樂觀,筆者對此甚有保留。

年底區選選情 非如03年樂觀

誠然,現在整個社會氛圍、政治形勢,都和03年的時候相近:反政府情緒高漲——雖然大家難以直接「懲罰」當政者,但能劍指建制派,在選舉中要他們「票債票償」,Vote them out。當年,7月1日上街,在年底區議會投票反建制,基本上是順理成章、「一條龍」的事;泛民也因此在不少選區擊敗建制派,取得議席。

不少人將上述的經驗,直接套用在現時情況上,遂認為「非建制派區選樂觀,建制選情不妙」。毫不諱言,筆者認為這是過於樂觀。03年泛民的勝利,時局固然是原因之一,不過當時建制派準備未有如現在般已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也是事實。

當年建制派的地區樁腳、動員能力,尚且不是那麼有組織、那麼有系統;03年以後,他們整套政治機器全面開動,構築起極為完善的社區網絡。不妨看看以下的數字,可以對此有更直觀的感受:以民建聯為建制派的例子,在03/04年度,該黨總收入為3,200多萬元,發展至16/17年度,其總收入暴增逾3倍至逾1.4億元。也就是說,他們在地區上深耕細作的能力,是以幾何級數的上升。這裏說的,並不止是所謂的「蛇齋餅糭」,而是「堂堂正正」的聘請更多辦事處職員、社區主任,以及開設多幾個的辦公室,來幫助居民解決問題。

建制動員力強 社區支持度穩

建制派現在就是能在每個選區聘請多一、兩個辦事處助理,每天能多處理兩、三宗街坊求助,或者對個案處理得更為仔細認真。在這樣情況下,說建制派在社區的支持度較穩,相對較難下跌,不難理解。

反觀非建制派,以民主黨為例,其在03/04年度的總收入為接近1,100萬元,至16/17年度,只增長至約2,300萬元。在服務社區上,建制派與非建制派的資源差距,從中可見一斑。也就是說,03年泛民尚且能在大形勢有利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建制派未臻完善的社區網絡,作出有效反擊。時至今日,建制派已經構築好一整套完備的防禦公事,即使非建制派能夠成功反擊,其效果也很大可能比想像中細。

還是那一句,建制派在選舉中的資源結構性優勢已成,大家還是不要過於樂觀。

撰文 : 周日東 香港教育大學高級研究助理

欄名 : 新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