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淺談膝部關節痛

健營坊

發布時間: 2019/10/09

分享:

分享:

膝股脛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鉸鍊關節,容許主要單一平面的運動,但其實膝部還有其他兩個的關節一起構成,當中包括俗稱「菠蘿蓋」的髕骨,組成髕股關節及上端脛腓關節。

膝部可算是骨骼肌肉痛症常見的症狀來源:例如青年運動員多遇到脛股關節的十字韌帶、半月板或副韌帶損傷;中老年者訴說膝部痛,其正確位置應為髕股或脛股關節,原因多為退化性關節炎,有反複發作及程度逐漸加劇特性;女性症狀時常較男性嚴重,原因與女性盆骨寬闊,膝部會承受較大的壓力有關。

膝部問題可歸因其中之一關節,每個關節會有其疼痛特點。例如髕股關節每當大腿四頭收縮,關節壓力增加時痛亦增加,這解釋為何上落樓梯或斜路時膝痛更為明顯。此外,患者蹲低時,膝前方疼痛及伴隨牽拉感。脛股關節在站立位因受壓痛增,若觸診可在股髁邊緣觸摸到不規則形狀骨質增生,當蹲下後膝後部常有頂住感覺。若波及韌帶或半月板,會有膝部鬆弛不穩或屈伸時膝閉鎖。

至於近端脛腓關節,其痛常沿小腿外側伸延至外足踝,關節局部會有明顯壓痛點。若懷疑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則須配合西醫意見,作磁力共振或膝內窺鏡檢查診斷。

治療原則可檢查局部紅腫熱痛與否,以判別傷患處於急性期或恢復期。急性期作冰敷及包紥,建議多休息,及臥床時抬高患肢。恢復期紅及熱已明顯減退,可予以熱敷治療,改善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修復。此外,作適量運動,可協助保持關節活動幅度,及強化肌力。

其實文獻曾對藥物常規治療,與藥物附加運動班作比較,發現有附加運動組不單在當刻症狀控制、關節功能皆有較佳表現,並追蹤發現3個月後附加運動班有較好症狀控制情況。

另一方面,亦可配合食療湯水。若體質屬腎氣虛或腎陽虛者,可服用溫腎強骨湯水,材料有巴戟天及杜仲各3錢、豬脊骨200克、清水4碗,中火煲1小時加少量鹽溫。若體質濕熱者,則應多服用生熟薏仁,可煮熟加入飯中或煲水飲,有良好消腫除痹功效。

生熟薏仁(資料圖片)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