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疫下網購新常態 綠色包裝救地球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09/07

分享:

分享:

網購在新冠疫情期間大行其道,屈臣氏一項全球調查更顯示,9成人將在疫後持續網購。此類消費模式可產生大量包裝垃圾,商家及消費者應盡可能選用較環保的包裝物料。

屈臣氏集團於上周發表的全球顧客消費行為調查顯示,9成消費者有意在疫情後繼續在網上購物。

屈臣氏的全球電子商務在今年第二季增長逾9成,這與疫下人們愈趨習慣網購不無關係,內地更出現深夜購物的現象,愈來愈多人習慣於晚上11時至凌晨1時網購。

包裝貨品銷售量 全球增10%

疫情催生的網購潮對自然環境而言卻是災難,西班牙EAE商學院今年6月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各國在今年3月的包裝貨品銷售量增加10%,家居包裝垃圾製造量在新冠疫情期間更大增15%,主要是因為網購崛起、及疫下對食物的過度包裝。

網購製造的污染已引起消費者關注,調查機構YouGov今年7月發表的調查指,Amazon顧客當中85%表示,對塑膠污染感到擔憂;43%指他們對疫情期間貨品額外的塑膠包裝有意見;71%表示若有走塑的選擇,則會選用塑膠替代品。

Amazon在走塑方面正作出嘗試,例如用紙信封包裝小型貨品,亦承諾在2040年前達到零碳排放。

塑膠包裝現時已有不少替代品,例如澱粉、紙及自然纖維,外國更有不少小企專門鑽研環保包裝,例如用純棉、甘蔗甚至蝦殼等物料取代發泡膠。

中國作為網購大國亦在嘗試減少塑膠污染,阿里巴巴前年開始與化粧品牌L'Oréal的內地分公司合作以紙代膠。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一項調查顯示,逾7成消費者願意為環保包裝額外支付多達10%費用。

本港環保團體綠色觸覺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顯示,網購商品的包裝污染問題嚴重,每件貨品要用2.18件包裝,有貨品更用上多達12.67件包裝。

內含多種物料 添回收難度

另一方面,網購包裝內含有多種物料,增加回收難度。本地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近年增強,近9成希望網店能夠減少不必要的包裝、亦有逾6成接受商戶循環使用非全新、或其他品牌的包裝物料。

網購已成疫下生活必要一環,除海外網購平台着手減塑,本港亦有環保網購平台如Plastic-Free Hong Kong,無論商品抑或包裝都強調走塑。本地亦漸見實體小店提供零包裝商品,走在環保的尖端。

商品的包裝即使不含塑膠、對環境影響較低,但難免也會造成污染,疫下避免讓網購加劇環境問題的一大關鍵,或是在付款前反思自己是否真有需要購買,從源頭減廢。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