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遏制網絡欺凌 旁觀者宜出手

國是港事

發布時間: 2020/09/17

分享:

分享:

有學者發現,網絡欺凌者會從傷害他人獲取快感,但受害者及旁觀者的反應可應對此類情況。外國學校嘗試為學生提供訓練,助他們成為「積極旁觀者」。

澳洲聯邦大學心理學講師Evita March引述個人研究表示,喜歡在網絡上刺激與冒犯陌生人的網民有兩大明顯特徵,分別為心理變態(psychopathy)及施虐癖(sadism),前者意味他們缺乏同理心、無法理解他人感受,後者意味他們更享受傷害他人。

做積極旁觀者 見欺凌時介入

March指,此反映對付網絡欺凌者的最佳方法便是所謂「don't feed the trolls」,即下意識不作出欺凌者希望見到受害者作出的反應,例如傷心或憤怒。

同時,「積極旁觀者」(active bystander)的角色更為重要,因他們可在目睹欺凌發生時介入。

據美國政府反欺凌計劃StopBullying表示,旁觀者在任何涉及欺凌的情況下可扮演4大角色,分別為置身事外、公開或私下支援受害者、附和施害者,以及積極成為加害者。在網絡世界上,旁觀者即使是陌生人亦可施以援手,例如質疑欺凌行為、用幽默方式改變話題、聚集其他旁觀者遏制欺凌,以及私底下透過信息對被欺凌的陌生人表示關懷。

芬蘭學校 藉各類活動教應對

芬蘭的反欺凌計劃KiVa現時與當地學校合作,以互動形式推廣反欺凌意識。

該計劃每學年以大約20小時的時間,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及拍攝短片等活動。當地有研究顯示,計劃有助提高學生以積極旁觀者身份,介入網絡欺凌事件的機率1.34倍。

港調查:44%學生曾遭網絡欺凌

本港網絡欺凌問題嚴重,騰龍青年商會上月公布一項調查顯示,44%受訪的本地學生曾遭網絡欺凌,4%承認曾欺凌他人。而家長當中,則有51%認為子女曾遭網絡欺凌,部分更未能在子女面前做正面榜樣,有9%家長承認自己曾作出「起底」、「詆毁」、「騷擾」等欺凌行為。

理工大學資料顯示,教師可從一些迹象評估學生有否被網絡欺凌、或本身是欺凌者。受害者在電腦或手機上收到信息時或呈現焦慮、突然不願在公眾地方(包括學校)使用電腦、與身邊人疏離;而欺凌者則可能故意不讓人看自己在電腦上做甚麼、在用電腦時大笑、及不願與人討論在電腦上的活動。

在目睹網絡欺凌事件時,旁人與其保持緘默,不如嘗試伸出援手,令網絡世界更為友善及安全。

不少學校透過教育計劃,提高學生反欺凌意識。圖為南韓警察廳派員到學校,教導學生預防及應對網絡欺凌。(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