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出爾反爾
世情館
發布時間: 2021/01/07
「我可以出院嗎?」病人焦慮地問。
「當然不能,病情嚴重,非留院觀察不可。」年輕駐院醫生毫不猶疑地回答。惟病人不服氣,另外再找主診醫生,他審視一番後說:「病情固然嚴重,但也不是不可能出院,只要小心在意留在家裏觀察,也未嘗不可。」病人歡天喜地安排回家,惟護士長得悉情況後感到不安,便召來一部門主任醫師,他花上不過五分鐘便決定:「萬萬不能出院,這舉動太危險。」
若有醫院如此運作,其專業水平可能備受猜疑。
那麼,上述情況倘換上是一宗案件的保釋事件上,司法機構的專業水平又會否被猜疑呢?對不大懂法律程序的平民百姓必定感到狐疑,是不同法官的意見分歧,還是系統上出了亂子?
專業有兩大支柱,其一是專業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即是一般平民不易理解的資訊,其二是專業判斷(Professional Judgment),即是按知識和經驗而作出的理性決定。前者在香港有一定保護,因要通過專業考慮才能得到專業資格,但後者卻沒有保證,專業判斷理應是純客觀的,但卻未能完全防止主觀因素滲入,其中包括個人思想理念、宗教甚至政治取向,故此,必要有制衡機制去減少主觀因素,看醫生有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上法庭便要有上訴庭終審法院。
一宗保釋案件看來出爾反爾,但實際上是見證機制有效運作。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