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不穿白袍

世情館

發布時間: 2024/10/04

分享:

分享:

一年一度的醫學院新生「白袍禮」(White Coat Ceremony),今年的演講嘉賓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長Professor Gilberto Leung(梁嘉傑教授),他是說故事高手,給學生解說為何白袍是白色。原來在十八世紀,歐洲有各類醫術,良莠不齊,不少是招搖撞騙的庸醫,惟以科學為本的醫學,那時只是剛冒起的新秀,當時的基礎研究科學家是穿白色為主的長袍,醫生為認同科學,並跟其他別類庸醫分庭抗禮,從此便穿起白袍直至現今。

醫生四十年前第一次穿起白袍,興奮心情仍深印記憶中,因這代表着餘生可以成為醫療隊伍一分子,有責任也有能力去助人,惟當年醫學生只得穿短白袍(跟西裝般長度),望着正式醫生能穿長及膝的白袍,心裏多麼羨慕、多麼渴望。

四十年過去,醫生已大部分時間不穿白袍,當年令醫生感到驕傲的白袍,好像已沒有甚麼作用——學生年代的白袍,勝在口袋夠大夠多,除聽筒外,還可把各樣檢查器材放在口袋,最重要的是,還有一本The Merck Manuals(醫療手冊),曾有研究顯示(見註),年輕醫生的白袍平均重量為一點三九至一點六九公斤;然而,現今一部iPhone已足夠。

白袍的第二個功能是防感染,但亦曾有研究指出,白袍和領呔是傳播感染的元兇,所以,醫生兩者都放棄。惟在COVID時代,遵醫院規定才再次偶然披上白袍。至於最終用途,是讓病人知悉自己的醫生身份,但四十年過後,自己早已肯定一己醫生身份時,已再不需要白袍作肯定。

白袍只是象徵,最重要還是那顆助人初心。

註:Kazary A. APM Perspective 2008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

最新專欄文章 更多

2024/09/26
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