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港要普及電動車 須改善配套基建
發布時間: 2021/03/18
港府昨日公布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冀於2050年前全港車輛零排放,用電動車取代燃油車(詳見A19版)。本港離電動車全面普及仍有一段距離,尤應着重配套與設施方便市民開車上路。
港定路綫圖 電動車取代燃油車
港府的《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亦提出多項建議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培訓電動車技術及維修人才、以及制定電動車退役電池生產者責任計劃等。
港府早已落實一些措施推動電動車,如提供登記稅寬減和一換一計劃,並在去年資助私人住宅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但要讓電動車普及化,需要解決多項硬件和軟件短板。
首先,要增加商場和政府停車場充電位數目。目前本港的電動車數量已達1.85萬輛,佔全港私家車2.7%。
缺充電設施 稅務優惠難成誘因
然而,據環保署數字顯示,全港政府停車場及政府以外機構的停車場合共僅有3,351個充電器可用,即6輛電動車搶一個充電位。
電動車充電時間本已較長,充電設施的不足更或是電動車未能普及的主因,即便2024年前換購電動車仍可享有稅務優惠,亦難成誘因。本港鄰近地區諸如新加坡已計劃增加充電站,當地政府在去年表示,有意在2030年前將充電站數量由1,700個大增至2.8萬個。
本港電動車主要均是海外買入,惟現時全球並無統一的電動車傳導充電標準,不同型號的車需要用不同的充電方法與插頭,為車主帶來不便,港府亦須考慮是否統一充電標準。
倡培養維修技工 提供電池回收
隨着電動車日漸普及,車主對車輛維修與保養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現時車房技工是否擁有相關電工技術,當局需要着手培訓電機工程人員。
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在退役後如何處置,亦須有應對方案,以免釀成生態災難。中國國務院今年實施的新發展規劃,推動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及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
內地電池回收得益於當地工業配套,本港亦須資助及發展回收配套,例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轄下的汽車科技研發中心(APAS)已冀透過「流動充電系統」,將退役電池用在小型電器及家具後備等電源。
要促使電動車普及,首要還須從基建着手,方便車主泊車充電,再提供其他配套措施。
▲ 港府昨公布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但本港充電站比例及設施仍落後不少地區,仍有待完善。(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