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ial

中美最大公因數 氣候變化怎合作?

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3/29

分享:

分享:

2021年僅僅過了幾個月,中國遇上近十年最強沙塵暴,黃沙紛飛漫天蓋地,民眾驚呼一覺醒來如在火星;美國碰着十多年最強冰雪暴,千里冰封雪虐風饕,德州缺水斷電陷入人道危機。人類活動嚴重擾亂了大氣環流,氣候變化使極端天氣災害更加頻繁、更加嚴重,無分國界也無分意識形態,不講實力亦不講地緣政治,中國、美國、全世界都無法逃避這個生存威脅。

擬建聯合工作組 助淨排放歸零

中美高層阿拉斯加戰略對話,鏡頭面前交鋒再激烈,也未有蓋住雙方探索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後指出,在氣候問題上,美中兩國利益有所相交。中方公開信息更為積極,表示中美會成立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只是拜登政府對於和中國合作顯得矯情,強調「會上未有成立」。

人類要應對氣候變化,避免溫度失控上升,各國就必須將碳排放降下來,並最終實現碳中和,把淨排放歸零。這並非不可能,只是不容易。中美作為世界兩大排放國,一起參與,自然少不得。

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今年出版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我們擁有的解決方案和我們需要的突破》(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The Solutions We Have and the Breakthroughs We Need),主張減排終歸是個金錢問題,低碳零碳綠色科技不是不存在,衰在貴,而中美合作對減價普及至關重要。

蓋茨指出,人類每年向大氣層注入510億噸溫室氣體。這是甚麼概念?用美國太空總署的比喻,每10億噸溫室氣體,重量相當1萬艘滿載美軍航母。人類每年排放溫室氣體的總量,是這個數的51倍。

水泥鋼鐵塑膠 碳排放元兇

書中打破了一般印象,點出碳排放元兇並非交通工具,而是水泥、鋼鐵、塑膠等製造業。這些物料的生產過程會釋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佔總排放31%。第二位發電佔27%。緊接是農業與畜牧業,佔19%。交通運輸只佔16%。其餘7%來自空調和冷藏。

要把這規模不可思議的碳排放減至零,技術上障礙其實不大。例如美國民間已在研發技術,以微生物驅動化學作用,在水泥生產過程中把碳分子鎖住,而非變成二氧化碳排走;更有技術能把生產鋼鐵的爐渣,加入二氧化碳再加工,最終變成水泥,反過來吸收溫室氣體。

只是以新技術生產存在「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成本遠高於傳統技術。蓋茨比喻,如果減排每噸成本是100美元,每年減排510億噸就成本超過5萬億美元,世界各國都出不起這種錢。這更不可能說服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改用綠色技術,因為他們會無可厚非地說「我們只是嘗試為民眾提供最基本需要,建造比你小得多的房屋」。

蓋茨提出,世界需要持續科技創新,在未來10年將「綠色溢價」降低至少95%,這才有望及時實現碳中和。「5萬億美元變成2,500億美元的時候,問題就真正可以入手。」全球範圍內,美國無疑擁有創新和科研優勢;蓋茨早前就疫情和疫苗問題,與電動車品牌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激辯,最近亦大讚對方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大貢獻者。

蓋茨倡聯手拓綠色科技 達雙贏

對於中國,蓋茨表明,美國與中國合作應對氣候問題超級重要。他稱,世界接近一半水泥與一半鋼鐵都產自中國,而中國仍在支持使用煤碳,並經一帶一路協助其他國家以煤碳發電;但與此同時,中國產業使得電池、太陽能發電板(光伏)、電動車這些對抗氣候變化的重要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令世界更容易負擔得起。他還提到,中國企業也在加大研發投資力度,而創新就是解決氣候問題的關鍵。

蓋茨因此認為,中美應該集合力量與各自所長,聯手推動綠色科技研發,將「綠色溢價」打下來;美國更應探討以雙贏辦法,協助中國提早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並盡早減少使用煤碳。他強調,不論是發達國還剩的少數煤碳發電,還是中印為首發展中國家仍在大量使用的,都需要換成綠色能源方能實現目標。

蓋茨的思路和觀點相當清晰合理,只是現實中的氣候問題仍然充滿政治,為中美聯手造成可觀障礙。

美國朝野認定需要阻止中國超前,拜登政府正受着國內巨大要求對華強硬壓力。美國氣候特使、前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年初形容,美方會視氣候變化為「關鍵獨立議題」尋求與中國合作。然而事實上,應對氣候變化絕非獨立議題,而是正如蓋茨所講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這可能已足令中美重回對抗境地。

美國與西方雖然明白應對氣候變化少不了中國,卻同時害怕中國國際影響力上升,是為阻礙雙方真正合作的核心矛盾。中國光伏產能雖令價格大幅下降,協助這種綠色科技普及,惟同時也衍生了和歐美的貿易爭端。鋰電池也是同樣道理,美國希望改變關鍵供應鏈依賴中國現狀,拜登亦已指示華府就此制定策略。

電動車甚至是更為敏感的產品。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是汽車發展大趨勢,智能汽車被認為是智能手機之後,下一款改變世界面貌的普及產品,美國無疑不會容許中國向世界輸出智能汽車技術、主導產業標準。遑論汽車業是美國傳統重要產業,支撑近1,000萬職位,而電動巴士已是中國不少城市標準的時候,美國電動車銷量只及中國一半,這恐怕會進一步加深美國猜忌。

須拋政治包袱 降技術分享門檻

此外,排減目標時間也是政治。中國主張各國對氣候變化有「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發達國要負起首先大量排放的歷史責任,而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比歐洲主流遲10年。西方希望中方做得更多,但就中方而言這既有平衡經濟發展的考量,同時亦有保留一定對西方籌碼的需求,而且也無法排除美國再有特朗普式人物執政,撕毀國際氣候協議。

就這零碳目標時差,蓋茨期望美國以合作雙贏方式助中國提早達標,但現實是,美方仍然未有突破圍堵、孤立中國的對抗式舊思維。美媒披露,拜登政府認為對話難以令中國提前目標,有意重點拉攏其他亞洲國家設立與美國氣候倡議,迫使中國就範。美方以其一貫邏輯行事,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恐要白折騰。美國人均排放量遠超中國,自己卻不帶頭減排,亞洲眾多發展中國家會接受美國口中的標準嗎?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美國料會首次公布減排目標,拜登計劃與多國領袖舉行會議,也邀請了中國參與。中美屆時會否和怎樣良性互動,可說就是一塊試金石,或會決定中美關係是美方所稱「競爭合作且對抗」,還是只有對抗,其他都是說說而已。

中美要真正實現蓋茨理想的氣候合作,必先拋開政治包袱,舉行定期對話,重建一定程度互信,再設法降低技術分享門檻。中美促成2015年底《巴黎協定》前,聯合工作組已運作超過2年半,今次能否順利恢復,這時最為考驗雙方外交智慧與氣魄。所幸的是,中美氣候代表解振華、克里有過當年合作經驗,有一定私交。以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中美管控分歧、擴大合作的典範,歷史機遇就在今朝。

氣候變化使極端天氣災害更加頻繁、更加嚴重,無分國界也無分意識形態,不講實力亦不講地緣政治。圖為沙塵暴下黃沙紛飛的北京故宮。(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