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解放黑奴次要 美為棉花打仗終統一
發布時間: 2021/03/30
美國在1776年脫離英國獨立後,隨着西方啟蒙思想傳播和歐洲工業革命爆發,平等觀念逐漸引入,英法殖民者主導的黑奴制本來看似沒落,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北美奴隸市場再度活躍,因為美國種植場主們開始大規模改種另一種農作物--棉花。
改種原因正正是工業革命令紡織機及軋棉機面世,棉花工藝突飛猛進,能夠大規模紡棉,為棉質服裝創造巨大需求,刺激棉花產業發展,英國紡織工業開始爆炸性增長。美國農場主紛紛放棄種小麥、煙草、甘蔗等,把目光投向棉花,產棉銷往英國,但採摘棉花需要很多人力,奴隸貿易於是再度蓬勃。
美國獨立時奴隸人口據報已有約50萬,相當於殖民人口約1/5。19世紀,棉花取代蔗糖成為國際貿易主要產品。1830年到1860年間,美國提供了75%歐洲棉花供應,英國棉花逾7成來自美國,法國棉花9成來自美國。英國所有貿易出口中,近一半由棉紗等構成。英國全球殖民,並創造全球市場,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而在這個產業鏈中,美國掌握絕大多數棉原料供應,可見獨立後的美國對前宗主國的重要性。
為英國工業化提供資源的同時,也為美國自己賺來大桶金,只是沾滿黑奴血淚。棉花業繁榮開始之前,美國立國之初在全球經濟中一直是微不足道的參與者。棉花產業的繁榮,給美國帶來崛起機會。
美產棉區具競爭力 3大有利條件
美國比世界其他產棉區更具競爭力,主要有3個有利條件。第一就是黑奴多,奴隸制撑起整個棉花業人力而且免費,乃極大成本優勢。第二是肥沃而廉價土地,早期美國不斷拓展領土,有些以武力從美洲印第安人獲得,有些來自外國政府,例如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使美國領土幾乎增長一倍,另外又從西班牙手中得到佛羅里達,再吞併得克薩斯。第三個美國變成世界領先棉花種植者的優勢,是政治和金錢力量,美國作為新生國家,信貸和政策較開放,種植主容易貸款買地買奴隸,南方蓄奴州奴隸主賺大錢,在州政府也就擁有巨大影響力。
棉花繁榮大幅改變了美國,以產棉來說,北美較巴西及加勒比海地區,對英國等歐洲帝國更重要,美國南北戰爭前,美國出口的商品一半以上都是棉花,美國經濟在世界的硬淨,建立在柔軟的棉花上。
每當人們談及南北戰爭,自不然說是解放黑奴戰爭,林肯總統及其手下北方軍高舉正義大旗,解放南方州份奴隸,然而從經濟角度來看,事實更複雜。戰爭前夕,南北雙方在奴隸制態度已相當矛盾,着重點並不只在道德上是否正確,而是奴隸制對南北經濟的影響。南方各州主要經濟來源是以棉花為代表的農業種植園,要發展經濟就需要大量廉價甚至免費勞動力,黑奴制度對他們來說不僅是社會制度,更是經濟制度,甚至命脈,解放奴隸意味瓦解南方經濟和社會。北方地區相反,隨着歐洲技術移民愈來愈多,紡織、煤炭、鋼鐵等工商業不斷成長,促進北方繁榮,但缺乏工人勞動力,大量黑人勞動力被禁錮在南方種植園。
1857年經濟危機爆發,南北雙方對於勞動力爭奪白熱化,南方人認為應大力發展農業,北方則認為工商業才是美國未來。換句話講,奴隸制存廢背後,是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奴隸制農業兩種互相排斥制度的分歧和對抗。不同經濟發展道路產生的利益衝突,在南北內戰前已經不可調和。因着經濟發展方向不同,對關稅的態度亦有衝突。
北方地區以工商業為主,主張提高關稅,防止國外廉價品流入;南方經濟作物是棉花甘蔗等,附加值低,只能通過大宗貨物出口獲利,主張減免關稅。相反如果提高關稅,英國一定會報復,對南方棉花進口加關稅。
美國雖然已獨立,但經濟依靠當時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南方棉花橫跨大西洋賣給英國人。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有着全球先進紡織技術及機械,加上美國廉價棉料,生產紡織品高價傾銷世界包括美國,佔領北方州份紡織品市場。南方州奴隸主和英國都很滿意,但美國北方紡織工業卻被英國紡織品傾銷打得潰不成軍,不但得不到南方種植園的棉,連紡織市場以至其他工業品,也不夠英國貨爭,影響自身生存。
北方人明白,美國要變成工業強國,不能長期依賴從英國進口工業品,要扶持自己工業,這需要提高關稅,把英國產品擋在國門外。南方本身沒有甚麼工業,但又不滿北方工業品對南方傾銷吸金,再加上南方銀行、證券等金融產業落後,北方人利用金融流動「欺壓」南方人。南北戰爭前,南方人口只佔全國約1/3,交稅卻佔整個聯邦3/4。另外聯邦政府將很多土地免費發給北方新移民耕種,南方奴隸主卻分不到足夠土地種棉花。
種種因素導致南北雙方矛盾不可調和,南方11州宣布脫離聯邦,北方為了維護美國統一,1861年南北終開戰,初期北方大敗。戰爭打了大約1年半,林肯簽署《解放黑奴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1863年1月1日正式廢除南方各州奴隸制,北方同時接納解放的南方黑奴加入北方軍,直接搞得南方兵源、軍心不穩。內戰期間林肯廢除奴隸制,就是當作打擊南方的一個手段,並以此獲得國際支持作為維護統一和北方取得勝利的工具。
南方也過於高估自己對英國的作用,以為英國會武裝干涉,就像當年法國人幫美國獨立一樣。然而英國人被印度叛亂搞得焦頭爛額,又出兵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早已勞民傷財。歷時4年的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告終,奴隸制亦沒了。
工業Vs農業立國 南北戰爭主因
換句話說,南北戰爭並不是簡單的圍繞奴隸制度存廢而展開,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經濟差距逐漸拉大所致。北方謀工業出路,南方則要維護棉花經濟,不想再受北方剝削,甚至為生存而戰。美國獨立後要進行工業革命,然而面對強大的英國工業,稚嫩的美國企業不是對手,如果能整合南方原材料資源,形成產銷一體也許能和英國決高下。北方資本家就在廢除奴隸制上作文章,廢除奴隸南方勞動力成本必上升,成本優勢不再,同時也可削弱英國棉紡業競爭優勢。
從經濟上說,南北戰爭是美國工業立國和農業立國兩種戰略方向的衡突與抉擇。解放黑奴只是當中手段及最終結果,並不是「高大上」的初衷。南北戰爭是一場因棉花等而起的同室操戈,而不是解放奴隸的悲壯詩歌。
戰爭結束後,美國工業革命走上快車道,繼而引發以電氣化為代表的另一波工業革命。數百萬黑奴被解放了,但日子過得同樣苦,既沒有土地也沒財產,過去好歹有主人包吃包住,現在成了遊民受種族歧視。他們進入城市工廠為美國的工業化作貢獻,為美國發展成現代化資本主義經濟強國打下重要根基,卻以另一種形式被剝削。
黑黑的奴隸和白白的棉花,形成強烈反差;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歐洲人找到棉花產地,英國人利用金融、貿易、通信等配套壟斷棉花貿易,建立「棉花帝國」,歐洲和美國書寫以棉花為主導,帶血的資本主義發展史,只是他們所書寫的成功背後,看清了,反差一樣多。
撰文 :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 寧看世界